【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IHPC)第四次理事會于12月13日在線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以復旦大學領銜的中國科學家團隊率先建成全球跨尺度、多維度、一站式人類表型組精密測量平臺,可一站式集成測量從宏觀到微觀多個尺度的人類表型,覆蓋從微觀到宏觀多個大類不同尺度的表型組測量。
據介紹,復旦大學已在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建成全世界首個跨尺度、多維度人類表型精密測量中心,可一站式集成測量從宏觀到微觀多個尺度的人類表型。該中心覆蓋從微觀的蛋白質組、代謝組、核酸組、細胞到宏觀的生物醫學影像、人體外觀、皮膚、睡眠、生物電、心理等15大類不同尺度的表型組測量。中國已經完成全球第一個每人測量2.4萬余個表型的自然人群深度表型組隊列。人類表型組精密測量平臺覆蓋分子表型、細胞表型、功能表型及影像表型四大測量模塊、17個表型研究領域。每年全景表型檢測通量可達100人次,每個個體可測約2.4萬個表型指標。該平臺已建立了一系列國內外領先、具備自主知識產權、標準化的表型測量技術,為制定人類表型組測量標準體系奠定基礎。
中國科學家團隊還率先完成了自然人群深度表型組隊列,繪制人類表型組導航圖,發現了150余萬個表型間的強關聯。在全景導航圖的指引下,表型組學研究能夠獲取大量多維度、跨尺度的關聯信息,從而指導新型表型調控機制的發掘與驗證。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院長金力表示,人類表型組導航圖是大科學計劃創新策源功能的最佳體現。第一代“導航圖”中發現和提出的新科學問題,目前科學界已經解釋的“不到萬分之一”,更多的關聯等待全球科學家們共同努力去進一步揭示和研究。金力表示,復旦大學和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相關團隊將在數據測量方法更新、數據處理方法升級、算法模型開發等領域持續開展原始創新,實現人類表型組“導航圖”的持續迭代升級。
科學家出席IHPC第四次理事會。主辦方供圖
據悉,來自14個國家(地區)30余位協作組理事和多位表型組學領域的一流科學家出席IHPC第四次理事會。經過各國科學家的充分探討與協商,進一步就《人類表型組測量指南》《共建全球人類表型組數據庫(PhenoBank)倡議》達成共識。
其中,《共建全球人類表型組數據庫倡議》提出了共同建設全球性的人類表型組數據庫及處理系統的宏大構想。倡議提出,建設一個全球多中心的人類表型組數據匯集、管理、分發、協同平臺——全球人類表型組數據庫為全球參與表型組研究的科學家提供服務,并為最終實現繪制全球性的人類表型組“導航圖”目標提供平臺與技術基礎。
關鍵詞: 加快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