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12月13日,記者從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獲悉,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牧草栽培育種團隊歷經14年系統選育而成的雜交新品種青燕2號(Avena sativa?L. ‘Qingyan?No.2’)燕麥于近日通過國家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登記為育成品種,這是青海省首個國審燕麥育種新品種。該品種具有草籽兼高、粗蛋白含量高、飼用價值高的特點,可用來青飼、曬制青干草或青貯等,適宜在青海省海拔2500至3200米區域以及國內其他冷涼地區推廣應用。
良種是草牧業發展的基礎。燕麥喜冷涼、抗旱、耐瘠薄、易于栽培管理,是適宜高寒地區種植的重要糧飼兼用型作物。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皮燕麥產區,青海省是全國皮燕麥種植生產的優勢產區和主產區之一,在海拔1600至3600米地區均有分布,且種植歷史悠久,在維系高寒草地畜牧業發展中發揮著其他栽培牧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牧草栽培育種團隊自20世紀60年代起,一直注重燕麥種質資源收集、種質創新及品種選育工作,先后培育出青海444、青海甜燕麥、青引1號、青引2號和青燕1號等燕麥品種10個,有效解決了高寒區燕麥品種匱乏的局面。團隊從高寒牧區和農牧民的實際需求出發,針對生產中存在的現有燕麥品種老化、引進燕麥品種表現欠佳、高產燕麥品種缺乏等問題,以選育高產籽兼高產草和適應性強的燕麥品種為育種目標,以中熟高產籽國審燕麥品種青海444為母本,中晚熟高產草國審燕麥品種青海甜燕為父本進行雜交。
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副所長劉文輝介紹,近年來,牧草栽培育種團隊不斷加大專用型燕麥種質資源評價和新品種選育工作力度,持續開展燕麥高產栽培技術、抗逆生理及分子機制研究及主栽品種提純復壯工作,在燕麥種質資源評價篩選、品種真實性鑒定、抗倒伏、耐鹽、耐旱、耐低氮生理及分子機制、主栽燕麥提純復壯、種子田精量播種、精量施肥、高產栽培、草害病害防控、適時收獲及種子安全貯藏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時,團隊始終堅持面向青海省燕麥產業一線,對接5家飼草種子經營企業,建立燕麥種源基地2處,發揮種源基地示范輻射作用;示范推廣燕麥新品種和高產栽培技術,加大科技示范推廣力度,加強燕麥種植生產人員技術培訓,提高燕麥種植生產科技水平。在燕麥產業發展過程中堅持試驗、示范、繁育、培訓、推廣同步進行的原則,從播種、田間管理、收獲等方面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確保種植效益,促進穩產增收。
下一步,團隊將與企業、種植大戶合作,積極爭取科研項目,加大新品種推廣力度,采取良種良法相結合,在西寧市周邊及東部農區海拔3000米以下區域進行種子生產,海拔3000米以上區域飼草生產,使新品種、新技術在生產上得到推廣應用,提高燕麥種植收益,帶動農牧民和企業燕麥種植積極性,擴大高寒區燕麥種植面積,推動草牧業持續健康發展,助力青海省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青燕2號”燕麥。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