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們用大方塊銀牌作紐扣,胸前掛滿銀牌和銀泡,再用許多紅色小絨球作裝飾。
2、據說胸前的銀飾等,是為了顯示她們的富有。
(相關資料圖)
3、 昂族的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盡管各支系間的服飾都有差別,但仍不失其共同特點 ,加之他們的服飾與民間流傳的美妙動聽的故事緊密相連,更給予人們神奇和深刻的印象。
4、男性:男子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布頭巾,青年多為白色,中老年用黑色,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也戴大耳環和銀項圈。
5、 女性:婦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對襟短上衣和長裙,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用四五對大方塊銀牌為鈕扣,長裙一般是上遮乳房下及踝骨,并織有鮮艷的彩色橫線條。
6、德昂族婦女不留發,剃 光頭,用黑布繞包頭,包頭兩端如發辮重在背后,唐代史書描寫她們是出其余垂后為飾。
7、 德昂族婦女還有在腰部裝飾“腰箍”的傳統習俗。
8、她們的腰箍多用藤篾或竹篾制成,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黃、綠等顏色。
9、行走時,腰箍隨著雙腳的移動而伸縮彈動,叮叮作響,成年的姑娘腰部均佩帶腰箍,通常的系十多根,達到三十多根左右。
10、它的多少一般與歲數有關,因此,腰箍也是成年女子年齡的表示。
11、腰箍還是青年男女的愛情信物,在青年男女社交中,小伙子為了獲得姑娘的愛,往往費盡心思,精心制作有動植物花紋圖案的腰箍送給心上人佩帶。
12、關于腰箍的來歷,有個神話傳說。
13、相傳很舊以前,德昂族祖先是出自葫蘆中。
14、當初從葫蘆里出來的人都長的一模一樣,分不出彼此,婦女們出了葫蘆就東游西逛,滿天亂飛,不愿意跟男人一起生活。
15、后來,一位神仙把人們的面貌區分開了,男人們又將藤篾腰箍拴在婦女的腰上,從此,婦女們就再也飛不動了。
16、后來腰箍就變成了婦女們的一種美麗飾品,流傳至今。
17、腰箍來源的傳說,是德昂族人民對曾經經歷過的古代生活的天真解釋,也是德昂族由母系氏族社會發展為父系氏族社會的真實寫照,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象征意義逐步淡化,而長期形成的習慣影響和支配著人們的喜好,腰箍也就變成了一種裝飾品,成了一種美的標志,體現了德昂族崇尚勞動美的民族心理,成了勤勞能干的象征。
18、腰箍——年齡的表示德昂族的腰箍多用藤篾或竹篾制成,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黃、綠等顏色。
19、有的上面還刻有各種花紋圖案或包上銀皮、鋁皮。
20、這一獨特的習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纏腰”為飾習俗的延續。
21、行走時,腰箍隨著雙腳的移動而伸縮彈動,叮叮作響,成年的姑娘腰部均佩帶腰箍,通常的系十多根,達到三十多根左右,婦女腰箍的多少一般與歲數有關,因此腰箍也是成年女子年齡的表示。
22、此外,腰箍還是青年男女的愛情信物,在青年男女社交中,小伙子為了獲得姑娘的愛,往往費盡心思,精心制作有動植物花紋圖案的腰箍送給心上人佩帶。
23、 德昂族婦女與許多南方少數民族婦女一樣喜著筒裙,但不同的是她們的筒裙為彩條水波橫紋長裙,它上遮乳房,下及踝骨,顯得新穎大方,鮮艷奪目。
24、根據民間傳說反映,德昂族婦女筒裙的紋飾與其先民崇拜龍和大鳥的圖騰關系密切。
25、不同支系的婦女筒裙的紋飾有明顯的差異。
26、自稱“梁”支系的婦女筒裙上,橫織紅、綠、黃、黑等顏色的寬線條紋飾;自稱“別列”支系的婦女的筒裙上,橫織大紅線條紋飾;自稱“汝買”支系的婦女筒裙,則以黑線做底色,夾雜有紅、白色細線條紋飾。
27、因此,當地人們根據德昂族婦女筒裙上的線條紋飾顏色特征,分別稱之為“花德昂”、“紅德昂”和“黑德昂”。
28、 這里還有個傳說。
29、傳說,很早很早以前,德昂族三姐妹一起殺牛,牛被殺傷倒地翻滾掙扎,牛尾染血亂甩,三姐妹的筒裙都濺上了不同程度的牛血。
30、于是她們按照筒裙上牛血的位置和顏色織出新裙,就形成三種不同花色的筒裙,分別傳給后代。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看了會喜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