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食物工業與醫藥生物技術相遇,會擦出什么火花?4月22至23日,第一屆食品與醫藥生物制造學術研討會暨粵港澳大灣區健康食品產業創新論壇在廣州舉行,圍繞“食品醫藥·生物制造·健康產業”主題,邀請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等科學家分享食品醫藥及生物制造領域的基礎理論及前沿技術,同時,也關注工業應用過程中綠色生物制造的焦點問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該論壇由華南理工大學主辦,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廣東省天然產物綠色加工與產品安全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食品學會承辦,清華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協辦。
前瞻健康食品產業未來研究重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科學技術專家吳清平教授在《中國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科學大數據庫構建及其創新應用》的學術報告中提到,微生物危害是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脅,微生物種類多、繁殖快、易變異,污染后產生毒素難以從源頭有效控制。
科學研究表明,60%以上的食物中毒都是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每年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品腐敗變質約占食品產值的10%,損失巨大。
吳清平認為,在我國,食品微生物安全存在的關鍵問題是: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核心種質和系統組學大數據缺乏;高毒力持留基因型 (HVPG)危害與傳播規律不清;高通量靶向HVPG檢測和控制技術與裝備亟需突破;不同食品行業的HVPG精準防控技術體系尚未建立。
為此,吳清平提出我國健康食品產業的未來研究重點:高通量快速檢測技術基因芯片研究,包括傳感器等;血清型、毒力基因、耐藥基因、關鍵酶基因、核酸適配體、免疫等方面的研究;信號通路阻斷高效防控技術研究;功能微生物高效防控技術研究等等。
未來或以植物蛋白部分替代動物蛋白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教授陳堅結合其長期從事發酵工程和食品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教學,對未來食品進行了解讀。
陳堅認為,未來食品會有植物基食品、替代蛋白等等。人們將以此解決食物供給和質量、食品安全和營養、飲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問題。他看到,膳食是除遺傳外的第一大影響健康因素。主要原因之一是動物性食品攝入過多。植物蛋白部分替代動物蛋白的健康成效在大數據人群實驗中已經得到證實。因此,如何研制出使人更健康、使地球更健康的未來食品,是科技工作者們的責任和擔當。
醫藥生物制造也在實踐綠色制造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院長、教授鄭裕國作題為《醫藥生物制造的發展與實踐》學術報告。他認為,研究出價格更低、品質更好、環境污染更小、大眾受益度更高的醫藥產品,是醫藥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研究表明,全球醫藥產業整體規模持續平穩增長,2022年全球醫療健康總支出達到10.06萬億美元,制藥產業銷售規模達到1.47萬億美元,總計11.53萬億美元。
當前膳食結構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學教授謝明勇作了題為《植物基乳酸菌發酵食品研發與產業化》學術報告。報告提出,我國慢性病的發生發展形勢非常嚴峻,最新中國居民健康普查統計顯示,慢性病成為我國國民健康頭號殺手。他引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表示目前我國居民膳食結構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他強調,改善膳食結構對預防慢性疾病至關重要。他提倡人們建立以谷類為主、合理配搭、吃動平衡、多吃蔬果、適量吃魚、少鹽少油、控糖限酒、足量飲水的健康飲食習慣。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方晴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張映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