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80年代,移動通信業經歷了模擬語音業務應用的1G時代,新增短信應用的2G時代,到多媒體業務應用的3G時代,再到移動互聯網應用的4G時代,移動通信呈現出“十年一變革”的發展規律。如今,5G在全世界部署并商用,而6G也在研究的路上。而作為6G中的關鍵技術-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至關重要。
在近日舉行的“全球6G技術大會——6G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論壇”上,業內專家共聚一堂,發表了對于毫米波與太赫茲的技術特點、應用場景及關鍵技術挑戰等內容的觀點。
此次會議對現階段6G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的發展進行了階段性的總結,并對相關技術展開了進一步的探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信息的互通有無, 6G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發展路線和方案更加明晰,將會幫助推動通信產業鏈進一步向前發展。
毫米波和太赫茲技術是6G發展的必選項
作為更先進的下一代移動通信系統,6G的內涵將遠超通信范疇。相比5G,6G可以提供極致性能,在關鍵性能指標上取得重大飛躍。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毛軍發看來,6G特性第一條是大帶寬,數據要比5G進一步提升一個量級;第二是連接要廣;第三是覆蓋面要廣泛,天地海一體化。
毛軍發表示,6G的幾個特性之間可能會相互影響,比如帶寬要求的頻率越高,其傳輸性能就會相應地下降,連接和覆蓋這兩個指標就會受到影響,不過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其他舉措來彌補,比如增加基站的數量、應用MIMO(多進多出技術)等。而大帶寬只有通過提高工作頻率才能實現,要提高工作頻率,就必須使用毫米波、太赫茲技術,盡管這樣會導致功耗和成本的增加,但卻是目前技術水平下實現大帶寬的必不可少的路徑。
頻譜資源是移動通信發展的基礎,6G將持續開發優質可利用頻譜,在對現有頻譜資源高效利用的基礎上,進一步向毫米波、太赫茲、可見光等更高頻段擴展,通 過對不同頻段頻譜資源的綜合高效利用來滿足6G不同層次的發展需求。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薛泉認為,移動通信的每一代演進都將會造成頻率的擴展,向更高頻率發展是必然的趨勢,毫米波一定是5G和6G必選的頻道。
同時,他也提出,要改變整個系統運營的商業的工作的方式,這樣才能讓毫米波以及太赫茲在下一步的移動通信里邊發揮更大的作用。
天津大學教授馬凱學指出,低成本的技術是6G毫米波太赫茲成功的關鍵技術。6G融合天地更大、更復雜、更智能的網絡,涉及到多個部門,多種技術挑戰,需要不同的運營商以及產業界共同努力。
從愿景闡述走向技術路線探索
面向2030年及未來,6G網絡將助力實現真實物理世界與虛擬數字世界的深度融合,構 建萬物智聯、數字孿生的全新世界。
中興通訊無線研究院射頻系統高級工程師彭琳坦言,6G時代誕生的是新的服務形勢,比如沉浸式的云XR的體驗,全息通訊,甚至感官的互聯網,以及數字孿生這種新的業務形態,將進一步擴展到AI的互聯網,感知互聯網,將帶大家邁入萬物智聯的6G時代。
為滿足未來6G更加豐富的業務應用以及極致的性能需求,需要在探索新型網絡架構的基礎上,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突破。當前,全球業界對6G關鍵技術仍在探索中,提出了一些潛在的關鍵技術方向以及新型網絡技術。
彭琳指出,6G的愿景和能力需求,驅動著行業進一步開發空口資源。比如說挖掘新的頻譜資源,以及向更高的毫米波以及太赫茲的頻段邁進。
盡管現階段6G毫米波太赫茲技術的發展面臨諸多技術挑戰,但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突破和高頻器件產業的持續發展,毫米波和太赫茲將憑借其豐富的頻率帶寬資源等天然優勢,與其他低頻段網絡融合組網,廣泛應用于多維度多尺度通信場景,做為未來6G通信的重要支撐技術。
是德科技6G項目經理文竹表示,雖然現在實際的太赫茲的商用或者系統還沒有預見到,但從器件的角度來看,要提高增益,從器件高度來解決一部分的問題,也從設計角度去優化整個系統的性能,減少這個鏈路的損耗。
“另外,可以從從OTA測試的方法上去緩解問題,尋找好的辦法辦法縮短有效的測試距離。測試距離越近,空間損耗越小,動態范圍才能越好。”
在過去的40年里,無線通信的變革重塑了我們的生活。如今,6G即將開啟又一扇創新大門,將推動新的范式的改變。而6G在未來的成功和長期價值的實現離不開產業鏈開放、協作和潛心研究。 (樂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