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由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主辦,雨前顧問承辦的2024人工智能產業CEO大會暨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供需對接活動在成都舉行。
會上重磅發布了《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地標》《成都市人工智能生態企業榜(2024)》《2024年成都市人工智能百強產品》三大榜單,多維度展現成都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的活力圖景,呈現出成都“花開滿園”的嶄新格局,為深入實施“立園滿園”行動、助力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大會現場,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黨組書記趙春淦發表致辭,他表示,2024年前3季度,成都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800億元,同比增長超35%,今年有望成為新的千億級產業,發展態勢蓬勃。作為國家戰略腹地和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成都是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的理想實踐地。期待各位專家、企業家積極投身成都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生動實踐,以人工智能“千模百態”賦能“千行百業”,將成都打造成全國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的示范引領地。
談趨勢、亮成果、促對接
成都人工智能供需企業現場“開聊”
活動上都有哪些“亮點”?
一起來看
熱議“立園滿園”
做強產業園區帶來新機遇
園區興則產業興,園區強則經濟強。成都市高度重視園區在產業發展中的主陣地主戰場作用,以“抓經濟必須抓園區”為導向,大力開展“優化提質、特色立園、賦能增效、企業滿園”行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此次大會聚焦特色產業園區投資規模、建設水平和產業能級,發布了3類10個產業規模優勢明顯、技術創新能力突出、智能技術深度賦能的人工智能產業地標,展現了成都人工智能“花開滿園”的創新活力。
▲趙春淦授牌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地標
盛世君聯創始人、總經理劉江海對“立園滿園”行動非常期待。作為醫藥領域的從業者,他表示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上下游整個生態鏈的整合,以生物醫藥領域為例,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把產業鏈上下游聚集到一起,方便交流合作與互相理解,產業鏈下游可以及時掌握上游的最新進展和技術路徑,實現底層知識邏輯的互通,上游也可以更直觀地感知到產業鏈下游的需求,尤其是醫院臨床的實際需求,為技術創新指明了落地的方向。
“這種產業鏈的整合對于推動醫藥領域的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至關重要。”
——盛世君聯創始人、總經理劉江海
星云基因是成都“立園滿園”行動的直接受益者。星云基因董事、副總裁母旋表示,希望可以選擇一個產業相對集中的園區,找到未來共同發展的伙伴,實現數據與AI藥物研發的整合,也可以服務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在走訪了很多地方以后,下定決心落戶成都,主要看中了成都的三點:第一是客觀條件,成都人口基數大,醫療基礎好,有眾多高水平醫療機構和完善的基層醫療體系;第二是成都在生物制藥、大數據領域擁有堅實的產業基礎,可以提供上下游產業鏈的快速鏈接;第三是成都市政府對于生物醫藥領域十分重視,對行業知識有著深刻理解,溝通起來專業高效,節省了很多溝通成本。
“星云總部在哈爾濱,現在正在和成都市各級政府、園區進行洽談,希望可以找到合適的園區載體,把星云的核心業務、大數據的存儲、大數據的治理落到成都來”
——星云基因董事、副總裁母旋
德能森董事長董永術表示,一方面,聚焦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能夠推動產業升級與集聚。通過“立園滿園”行動,成都的產業園區能夠吸引更多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項目的落地,促使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變,從而優化城市的產業結構,增強城市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同時,產業園區為企業提供了集聚發展的空間,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另一方面,聚焦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能夠很好地增強經濟增長動力。高質量的產業園區能夠吸引大量的投資和項目落地,促進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活動,直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經濟附加值,從而為城市經濟總量的增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產業園區更是培育新興產業和新經濟業態的重要載體。
“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能夠促進城市空間的合理布局和優化利用,實現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的有機結合。”
——德能森董事長董永術
企業家們從多個維度闡釋了產業園區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微觀層面,產業園區通過匯聚上下游企業,能有效促進產業鏈整合與協同創新,特別是在生物醫藥等專業領域,可以實現從技術研發到臨床應用的快速對接;從區位選擇來看,完備的要素資源、堅實的產業基礎和高效的政務服務是園區吸引優質企業的關鍵原因;從宏觀效應看,產業園區既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也是培育新興產業的關鍵平臺,通過產業集聚效應帶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產業布局與城市建設的有機統一。
聚焦“應用落地”
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引擎,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推動力。本次大會設置了智能化解決方案路演環節,來自機械裝備、生物醫藥、家居三大領域的企業院所代表分享了豐富的創新實踐。
成都先導副總裁竇登峰表示,人工智能在生物醫藥產業中的應用廣泛,尤其在信息的快速閱讀和方案編制方面表現突出。然而,真正的挑戰在于場景與AI技術的有效融合,更多的企業對于AI賦能場景理解不足。在生物醫藥領域,最重要的是對未來疾病的研究,其中靶點的發現是一個重要挑戰,尤其是原始創新。為了加速藥物研發,需要利用實際產生的數據進行模型訓練,并結合應用場景,使AI技術變得更高效。
“我們關注AI怎么推動生物醫藥企業的轉型,藥物研發鏈段比較長并且多為分階段進行,AI可以在不同階段發力。目前應用場景和AI技術的融合是關鍵,把企業需求和大模型結合起來。”
——成都先導副總裁竇登峰
長虹智慧家居研發中心總經理陳科宇表示,在當前的科技熱潮中,AI大模型作為工具的應用落地,如輔助繪畫等,確實展現出了其廣泛的潛力與相對容易的實現路徑。然而,在C端市場,特別是家居生活領域,AI技術的實際融入卻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希望政府能夠給予家居領域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形成一套專業的評估體系。這個體系不僅需要對產業有清晰的認知,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功底,能夠真正評估出哪些AI技術對家居生活是有實質性幫助的。
“我們期待與政府、地產公司、國資委等多方力量攜手合作,共同推動AI技術在家居領域的實際應用。”
——長虹智慧家居研發中心總經理陳科宇
總結以上嘉賓觀點,AI技術在不同行業的應用落地呈現出差異化特點。在生物醫藥領域,AI已顯現出在信息處理和方案設計上的獨特優勢,但如何將AI技術與藥物研發全鏈條深度融合,特別是在疾病研究和靶點發現等原始創新環節實現突破,仍需要更多實踐探索。在家居生活等消費終端領域,盡管AI大模型在某些工具性應用上已獲得初步成效,但要實現更深層次的產業賦能,仍需要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并通過政企多方協同,找準AI技術與實際場景的最佳結合點。這些行業實踐表明,AI技術要真正賦能實體經濟,關鍵在于深度理解應用場景,實現技術與需求的精準對接。
作為落實成都“立園滿園”行動的重要舉措,本次大會將進一步加快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培育新動能,激發新優勢,為成都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強勁動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