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博物館走近市民、融入生活,高水平推進文旅商融合發展,朝陽區持續推進博物館進園區、進社區、進學校、進商圈、進企業“五進”工程,近日,朝陽區文化和旅游局與北京陶瓷藝術館共同主辦了非遺技藝進校園活動,分別于6月14日走進首師大附小翠城北校區、6月21走進垂楊柳中心小學,為同學們帶來了趣味十足的——“文物雞缸杯修復體驗”。
北京陶瓷藝術館的教師們為同學們科普著雞缸杯的歷史來源,雞缸杯是明代的斗彩瓷器,以其精美的工藝和獨特的設計而聞名,這種杯子最初創燒于明成化年間,以其小巧的體型和精美的裝飾而著稱,雞缸杯的形狀為矮小、敞口、淺腹、臥足,上寬下窄,從外型上看就像一口迷你版的水缸,因此得名。它的制作工藝極為復雜,需要經歷兩次不同溫度的入窯燒制,成品率非常低,因此每一件成品都顯得尤為珍貴。
雞缸杯的裝飾主題以雞為主題,畫面生動,情趣盎然,其背后的文化意義不僅體現在藝術價值上,還蘊含著歷史故事,如成化帝與萬貴妃的愛情故事,為這一器物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內涵。
教師們用生動的語言和實際的修復案例,讓同學們深刻體會到了文物修復工作的精細與不易,同時,教師們還向同學們科普了文物修復過程中的修復工具,并解釋了它們各自的用途。
在教師們的指導下,同學們親手操作修復工具,嘗試對雞缸杯的碎片進行修復,雖然只是模擬修復,但同學們依然全神貫注,一絲不茍地完成著每一個步驟,通過親身實踐,同學們不僅感受到了文物修復工作的艱辛與細致,更對中華傳統陶瓷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活動結束后,同學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他們不僅了解了文物修復的重要性和流程,更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次非遺技藝進校園活動不僅豐富了同學們的課余生活,更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
參與本次非遺技藝進校園活動的學生人次已達600余人,在朝陽區文化和旅游局的帶領下,北京陶瓷藝術館不僅為同學們帶來了生動有趣的手工盛宴,更讓中華傳統陶瓷文化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這些孩子們將會成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