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仲夏的徐州,熱情似火,千帆競渡。
在臥牛山腳下,建設中的深地科學與工程云龍湖實驗室實驗基地正向深地“掘進”;在國家安全產業示范園,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高新技術企業“拔節生長”;在徐工集團,起重機等大國重器支撐制造業向產業鏈中高端攀升……
(資料圖)
提高科技創新與支撐能力,加快構建“1+3+100”科創平臺體系,攻關關鍵核心技術,用科技為“343”產業集群“強身健骨”,正助推徐州在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征程上行穩致遠。
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打造重大創新平臺
坐上擺渡車,向著巷道深處駛去,幾分鐘后,在地下約百米處,一個偌大的在建實驗室映入眼簾。
“未來這里是云龍湖實驗室的深地數字主控中心。”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云龍湖實驗室戰略規劃部部長王勃介紹,云龍湖實驗室探索深地工程地質力學、深地能源運移、深地環境演化災變等科學規律,同時建設深地裝備、數字深地、深地開發和深地環生等科研平臺,研發深地工程致災構造精細探測技術裝備、深地工程智能建造技術與高端裝備、深地能源資源開采與空間開發利用革命性、前瞻性技術。
“例如地下的流態物質從地球深部開采出來之后如何運輸,再如何儲存在不同功能的地下艙中,儲存的時候如何精準測控、封存,需要時又如何取出;又比如,有研究表明,在深地環境下,細胞會生長緩慢,那么以后是不是可以在深地建設養老院?”王勃對于深地科學的描繪,既有基礎前沿科學領域的探索,也有與產業、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煙火氣。
當前,徐州正大力完善提升平臺功能,打造創新發展“增長極”。近年來,徐州圍繞“1+3+100”科研平臺體系,在重點領域提前布局,云龍湖實驗室被列入江蘇省重大基礎設施預研;同時,徐州協調發展多個創新中心,2022年,新增安全應急裝備技術創新中心、錫沂高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省重大創新平臺5個、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而創新資源要素加速向創新平臺匯聚,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徐州的安全應急產業起步早、規模大。安全應急產業如果要轉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靠單打獨斗和成果的外部供給不行,我們必須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江蘇省安全應急裝備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施衛祖介紹,技術創新中心圍繞監測預警、災害防治、應急救援、技術服務四大板塊,正聚力攻關一些“卡脖子”技術難題。
為產業集群厚植“科技芯”,夯實實體經濟根基
裝備制造業是國之重器,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工程機械之都”徐州,工程機械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張亮麗名片。但在工程機械產業,“主機強、元件弱”曾長久制約產業發展。
控制器,被視為起重機的“大腦”。起重機的行駛、作業功能都要由控制器進行控制。
從此前的起重機控制器依賴進口,到如今完全自主掌握控制器硬件和底層軟件的設計,徐工集團十年磨一劍,用匠心為大國重器打造“中國芯”。
“2012年之前,我們的起重機控制器都依賴進口,成本高、供貨不及時,許多控制功能的開發都要受制于國外。后來,我們成立控制研究所,帶領團隊攻關起重機控制系統核心技術,其中就包括控制器。”在徐工重型機械有限公司底盤裝配車間內,該公司控制研究所電子零部件專家宋文生細數控制器的前世今生。經過約十年的發展,2022年底,徐工起重機第三代控制器開發完成并小批試用,控制器的主要性能、控制精度都與同檔次國外進口控制器相當,部分指標還領先。
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方面依靠企業持續的研發投入,另一方面也有賴政府培育的產業創新環境。
在徐州,科技自立自強如何助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看工程機械產業,2022年起,徐州市工信局牽頭組織徐工挖機、徐工港機等企業實施核心技術攻關項目36個、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項目14項;看安全應急產業,徐州針對全市安全應急領域核心、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短板弱項和發展需求,梳理20項核心技術攻關清單。
為激活制造業發展動能,今年6月,徐州發布《“343”創新產業集群共性工作清單》,要求對制約產業集群的“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列出明細,組織調動有能力的創新主體,按照“揭榜掛帥”方式解決技術創新難題,提高產業鏈能級和競爭力。
以推進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為契機,打造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加快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正助力徐州的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343”產業集群的科技支撐愈發強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