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6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戴霜教授團隊聯合甘肅省地質調查院、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以《侏羅紀敦煌盆地演化及其對阿爾金斷裂早期歷史的啟示》為題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地學期刊《大地構造學》上。
據了解,阿爾金斷裂是亞洲內陸地區巨大的斷裂,東西長約1600公里,構成青藏高原東北部邊界,控制著高原北部的地形地貌發育和地震活動,同時,它還分隔我國西北地區最重要的阿爾金山-塔里木和祁連山-柴達木、河西走廊能源-金屬富集成礦帶。因此,研究它的形成演化歷史,對認識亞洲東部構造-環境演變過程,檢驗和完善板塊構造與大陸動力學理論,指導我國西部能源與礦產勘查、防災減災具有重要意義。
青藏高原及敦煌盆地地質簡圖,展示阿爾金斷裂分割西北重要地貌單元及資源富集區帶。(受訪者供圖)
對于它的形成歷史,現有的研究結果認為始于距今約2.3億多年的晚三疊世,特別是在距今2.0-1.7億多年的早-中侏羅世活動強烈,并隨后發生了400多公里的水平走滑錯動,沿東北方向錯開了阿爾金山-祁連山銅鉛鋅多金屬成礦帶及塔里木、柴達木、河西走廊一系列含煤、油氣盆地。
研究團隊基于傳統的盆地研究范式即地層-沉積、盆地發生、充填方式調查研究,結合深部鉆探、碎屑鋯石U-Pb年代學物源分析及區域熱年代學資料,確定了敦煌盆地侏羅紀地層對比和年代格架,明確了盆地侏羅紀沉積物主要來源于北山、阿爾金-祁連山和盆地內部三危山地區;結合地震反射資料解釋結果,發現早侏羅世盆地斷陷是由兩側的邊界正斷層活動引起的;中侏羅世盆地擴張是深部地殼韌性頸縮和熱通量增加的結果,晚侏羅世邊界斷裂活動結束或減弱導致盆地轉變為坳陷盆地。
“現今的阿爾金斷裂分布區在侏羅紀由三條小規模的正斷層組成,而不是左旋走滑性質的斷層,顯示侏羅紀該地區不存在走滑性質的斷裂。”戴霜解釋說,“也就是說現今形式的阿爾金斷裂,不可能如前人所說的那么早(晚三疊世)?!?/p>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