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技日報記者 李禾
今年的4月22日是第54個世界地球日,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當日在北京舉辦了“添藍”特別活動。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彤教授在活動上表示,空氣質量的顯著改善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藍天,也帶來了可觀的健康收益,包括預期壽命的增加、健康風險的減少、醫療開支的節約等方方面面。
“可以說,空氣改善十年,收獲不只藍天。”朱彤說。
在活動中,北京大學環境健康研究團隊分享了《中國空氣質量改善的健康效應評估》(以下簡稱“評估”)的最新成果。評估表明,自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徹底扭轉了空氣污染的態勢,空氣質量大幅提升也帶來了可觀的健康改善。隨著空氣污染深度治理的推進,健康收益愈發顯著、受惠人群更加廣泛。研究團隊也指出,當前我國的空氣質量距離理想水平仍有差距,建議進一步開展多種空氣污染物的深度、協同治理,減少有害健康效應。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薛濤說,僅在“大氣十條”時期,空氣質量改善減少了約占GDP一個百分點的家庭醫療支出。
隨著空氣污染深度治理的推進和PM2.5與臭氧的協同治理,健康收益愈發顯著、受惠人群更加廣泛。評估顯示,從“大氣十條”到“藍天保衛戰”時期,相關健康收益從1.9個月增加到3.9個月,衡量健康收益不均衡程度的基尼系數從0.32下降到0.18。
“人口密集的地區,往往受惠更多。”薛濤說,從健康影響的地區排序來看,因PM2.5暴露濃度下降帶來預期壽命增加比例更高的地區是上海、浙江、重慶、江蘇、北京等地,這與空氣質量改善幅度的排序并不完全一致,這與各地人口結構特征密切相關。
據悉,空氣污染易感人群包括兒童、老年人,有慢阻肺、心血管疾病、哮喘等基礎疾病的人。研究團隊建議,在健康風險管理中給予易感人群充分關注,更清潔的空氣可以使得更多人更大程度地獲得健康收益。
“我們在‘大氣十條’實施十年之際,舉辦這場以空氣和健康為主題的特別活動,一方面是回顧過去的成效,另一方面是展望一個更清潔的未來。”亞洲清潔空氣中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付璐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