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云
記者4月21日獲悉,《嬰幼兒配方乳粉中7種母乳低聚糖含量的測定-液相色譜質譜法》團體標準近日發布。
該標準由中國飛鶴牽頭,聯合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等單位共同完成制定,是國際首個母乳低聚糖(HMO)的檢測方法標準。該標準不僅填補了HMO在配方食品中檢測方法的空缺,也為新產品研發生產提供了技術保證,更為相關產品質量檢測提供科學依據。
據介紹,作為母乳中僅次于乳糖和脂肪的第三大固體成分,HMO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存在。HMO在母乳中具有調節免疫,幫助大腦發育及調節腸道菌群等功能,對嬰幼兒成長發育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其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營養成分,它的組分功效等已經得到了很多臨床研究的充分證實。并且,已經實現了工業化條件下大規模的生產,商業化的產品已經在國際上出現并受到廣泛關注和接受。2015年起,HMO的嬰幼兒配方粉在國外陸續上市。
然而,雖然已經有國家用于食品添加,但長期以來,國內外卻一直沒有HMO的檢測方法標準,這讓HMO在食品行業發展有些不確定性。“我們很早就關注到了這個行業難題,并對檢測領域進行大膽布局。”飛鶴相關負責人介紹,從確定化合物、確定檢測技術路線到驗證等環節,研究團隊進行了大量的探索。
此前,HMO檢測方法標準之所以遲遲未面世,主要是由于技術攻關有很大難度。由于母乳組成復雜,其成分中大量的乳糖與乳脂肪是HMO分離檢測中較大的干擾因素。而HMOs本身無發色基團,在檢測器上靈敏度低,增加了技術攻關難度。此外,相關檢測方法的開發沒有可借鑒經驗,每一步都需要自己探索。
在建立HMO檢測方法過程中,異構體分離是最大的難題,直接關系到檢測方法的確定。“我們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嘗試了各種梯度的條件,做了幾千次實驗。過程中不僅需要尖端儀器的支持,更依賴研究人員的經驗。”相關研究人員說。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還創造性地引入數學建模,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可復制的檢測方法論,這在乳品檢測領域尚屬首次。最終,團隊成功建立了1次進樣分離7種HMO檢測方法,不僅成本低效率高,而且易于普及。
飛鶴選擇對外公布這一耗時兩年多研究總結出的測定方法,希望以此促進國產嬰幼兒奶粉行業高質量發展。“檢測方法的開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對各家都是一個挑戰。我們把檢測方法共享出來,大家可以直接使用,能夠節省大量時間和金錢成本。”相關研究人員表示。與此同時,該公司還開發出了HMO標準物質,并針對HMO的應用建立了活性組合物、蛋白、脂類等多領域共計十多個專利布局,持續推進中國母乳活性營養相關研究。
(受訪方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