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翟冬冬?張蘊
(資料圖片)
尋找原初黑洞留在宇宙的“指紋”
目前,人類所知的絕大多數黑洞,誕生于大質量恒星坍縮。但宇宙早期,可能有“特殊”的方式產生黑洞。當暴脹結束,宇宙開始冷卻時,能量和質量在這期間發生巨大的變化,宇宙中的一些區域可能達到了足夠高的密度,直接形成黑洞,這些黑洞就是所謂的原初黑洞。
如何尋找這些原初黑洞?一篇發表在預印本網站arXiv.com上的文章,給出了一種新的思路。
如果原初黑洞足夠小,它們會在宇宙仍處于嬰兒期時完全蒸發,不留下任何存在的痕跡。但研究人員發現,當這些原初黑洞蒸發時,它們會釋放出大量的輻射和物質。物質和輻射密度的變化可能會產生長期的影響,也就是說,即使在今天,我們也可以探測到這種變化。此外,原初黑洞的蒸發本身也會引發引力波的形成,這些引力波今天仍有可能存在。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可能永遠都找不到原初黑洞存在的直接證據,但可以尋找它們留在宇宙中的“指紋”。
新望遠鏡助力精確測量太陽磁場
既要看得清、又能量得準,能夠更精確測量太陽磁場的望遠鏡“呼之欲出”。近日,世界首臺用于太陽磁場精確測量的中紅外波段望遠鏡調試進入關鍵階段。望遠鏡投入使用后,將填補國際上沒有中紅外波段的太陽磁場望遠鏡的空白,對于我國太陽物理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該望遠鏡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所、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聯合研制。
國家天文臺懷柔太陽觀測基地主任鄧元勇表示,關于太陽磁場或天體磁場測量的歷史可追溯到110年前。“太陽磁場的基本結構及其性質是目前尚未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長期以來,業內普遍認為望遠鏡口徑越大,分辨率越高,這個問題將得以解決。但我們研究發現,單純依靠高分辨率觀測不足以回答這一難題,還取決于矢量磁場的測量精度。該望遠鏡便將現在的太陽矢量磁場測量精度提高了一個量級,利用紅外波段同樣磁場強度產生的信號更強這個特點,將太陽磁場測得更準。”鄧元勇介紹。
兩種方法結合或可找到“地球2.0”
一篇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論文顯示,天文學家通過直接成像和天體測量相結合的新方法,發現了一顆新的系外行星。
通過直接成像的方法,天文學家可以在望遠鏡中看到系外行星的光,并研究它的大氣層。然而,由于行星發出的光,往往會被恒星巨大的光輝掩蓋,在過去的15年里,通過直接成像的方法,天文學家只發現了大約20顆系外行星。
天體測量法則通過行星對其繞轉運行的恒星的影響來間接確定行星的存在,這種方法可以獲得行星質量和軌道信息,大多數的系外行星是通過這種方法發現的。
此次新發現的系外行星名為HIP?99770?b,是直接和間接的方法相結合發現的首顆系外行星,其質量大約是木星的14到16倍,圍繞著一顆質量幾乎是太陽兩倍的恒星運行。研究人員表示,HIP?99770?b的發現意義重大,因為它為科學家開辟了一條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全面地發現和描述系外行星的新途徑,也許在某一天,科學家可以通過這種方法,獲得“地球2.0”的第一張圖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