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侯樹文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4月19日,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本市進一步放權松綁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高校院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人才等廣大創新主體感受比較深、“繩子”綁得比較緊的重點環節,提升政策供給和創新服務能級,進一步轉職能、補短板,著力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提出5個方面18項改革舉措。
上海門戶網站截屏?圖片來自官網截屏
上海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工作始終走在全國前列。記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3月,上海市就曾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科改“25條”)提出重大體制機制改革措施。而此次發布的《若干意見》是在科改“25條”體制機制改革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
如在高校院所績效評價方面,此前的科改“25條”中提到,“根據機構功能使命,建立以創新績效為核心的中長期綜合評價與年度抽查評價相結合的評估機制。”然而在改革實踐過程中,上海市各大高校各個院所推進的步伐并不一致。對此,《若干意見》提出了對績效評價進行差異化管理的措施。
根據《若干意見》,在推進績效評價改革方面,引導不同類型的科研事業單位分類制定績效目標,針對使命驅動型和市場驅動型創新任務不同特點,建立健全差異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重點體現科技成果產出與應用人才團隊培養、科研平臺建設、科學技術普及、科技服務、科研管理創新等方面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若干意見》提出了推進綜合授權改革試點。以“綜合授權+負面清單”方式,遴選一批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等科研事業單位開展綜合授權改革試點,在編制使用、崗位設置、工資總額、職稱評定、經費使用等方面賦予更大自主權。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外資研發力量不可忽視。此次《若干意見》進一步針對外資機構、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及科技領軍企業作出體制機制改革探索。《若干意見》指出:“加大對外資機構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外國投資者在本市設立研發中心和開放式創新平臺。”記者了解到,在外資研發企業集聚的上海浦東已授牌65家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其中羅氏中國加速器、強生JLABS@上海創新孵化器、微軟實驗室等外資研發機構成為重要組成部分。
下一步,上海市科委將會同相關部門構建“1+X+N”的政策框架體系,即一個《若干意見》、若干個配套政策、一批改革試點,進一步推進政策落實落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