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資料圖片)
對于創業這件事,周軍從未后悔過。
2013年,周軍開著一輛車,帶著一家老小,從上海來到南京創業,就下決心要干出一番事業。
如今,他帶領團隊創立的南京牧鐳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成為全球風電領域激光測風雷達的領軍者,研發出地基式、機艙式、三維掃描式等多個系列的測風激光雷達產品,目前公司估值已超十億元。
牧鐳激光開發的機艙式測風激光雷達。受訪者供圖
追求科技成果從“紙上”到“地上”
今天,回頭再看周軍的創業路,有兩條時間線交織前行:2012年,周軍沒有選擇回到攻讀博士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而是加盟上海一家公司成為技術總監。
2013年3月,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與南京經開區共建南京激光研究院。開展產業技術研發、技術轉移轉化、技術服務和中小型科技企業孵化工作,力圖把上海光機所的重大創新成果進行“二次開發”并推向市場。
早在讀博期間,周軍就做過一些技術成果“產品化”的工作,但因為當時的條件不具備,所以做起來并不是那么得心應手。
“科研院所有許多先進的技術成果,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并沒有從‘紙上’轉化落地,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在周軍看來,只有跳出科研院所的體制機制框架,才有可能把這件事做成功。
因此,當上海光機所再次向他拋出橄欖枝,邀請他到南京激光研究院進行成果轉化工作,他想都沒想就點頭答應了。
“但那個時候也不知道怎么干,反正一邊來了一邊干一邊摸索。”周軍說,在隨后的幾年間,周軍摸索著做科研與做產品的區別:科研是唯技術論,追求技術指標的絕對先進;做產品是約束條件下的技術工作,追求性能、成本的均衡性。“就像一個木桶,科研是找出最短的板并提高它,做產品是削掉最高的板。”周軍說道。
同時,他們還探索出一套科研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并按照企業運行要求培養工程師。
周軍表示,當時最缺的是工程師團隊,把科研成果科技的技術的價值給發揮出來,而且工程師人才隊伍必須跟光機所的科學家人才區分開來,國內激光產業成熟的工程師非常少,而科學家已經很多了。
時間終于來到2015年,周軍覺得條件已經具備,可以嘗試再往前走一步。當年,南京牧鐳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開發“未卜先知”的測風神器
在南京經開區龍港科技園牧鐳激光辦公區的樓頂,記者見到了一些擁有“未卜先知”能力的測風神器,只見幾十個形如小型行李箱的測風雷達整齊地排列,還有一些產品正在模擬著海上浮標的狀況“搖頭晃腦”。
這就是牧鐳激光開發的機艙式測風激光雷達。“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就是用激光測空氣當中風的速度和方向,比如說一臺雷達放在地面上,對天上打100米或者200米、300米,不同高度的風速、方向都可以測出來。”周軍介紹說。
過去,風電場測風的傳統方法是建一個數百米的高塔,不僅建設成本高,而且感知能力弱,不能為每個風機提供個性化風力資源預測。
2015年,周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了解到國外研發出一種激光測風雷達,但是造價太高、體積太大,并沒有投入實際應用,但是這條信息卻啟發了他:“我們不就是專門做激光設備的嗎,為什么不能開發一款風電企業用得起也用得好的激光測風雷達呢?”
但是,一番調研下來,結果并不如他想得那樣簡單。“大家都知道測風雷達好,但是仍然存有兩個疑問:一是激光雷達是精密儀器,能否經得住野外惡劣環境的考驗;二是當時一臺激光雷達賣100多萬,能否讓中國企業用得起。”周軍回憶說道,當時這兩個疑問其實是非常大的問題,沒有很多人相信就這個東西可以實現產業化。
但是,經過對相關高校院所、風電企業的調研,周軍下決心要攻下這個堡壘。
經過一年半的研發,他們研發出第一代樣機,再反復改進、壓縮成本,終于在20179年進入國內某風電企業,替代傳統測風塔。2018年,他們研發出第二代機艙式測風雷達,把雷達安放到風機機艙上,2020年正式推向市場,大獲成功。
周軍介紹,激光測風雷達就像風機的眼睛,時刻擁有“清晰視力”并且總是“智商在線”。利用一束激光可以提前感知葉輪面200米開外的來風的風向、風速、切變等信息。在提前感知風況后,它們又像“情報員”一般,及時“通知”發電機組,讓風機的主控系統實現提前變槳、調整“姿態”,從而更好地應對實際工況,提升機組穩定性、安全性,實現發電量的最大化。
創業更需勇氣與堅持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開闊的地形、壯觀的戈壁,蘊含著豐富的風力資源。
共和風電場是全球首個在全場標配了牧鐳激光產品的風電項目,通過雷達對風機進行“智能化”升級,將該風電場的風機發電量提高了3%以上。
3%意味著一臺5MW風機每年可以多發電2000至少60小時,提升的發電效益約14萬元,同時,激光測風雷達還可以讓風機自如應對突如其來的暴風,減少塔筒配重,一臺5MW風機可減重20-30噸,相當于降低造價20多萬元。
靠著這樣一臺小小的激光雷達,中國風電有了領跑全球的底氣與實力。目前,牧鐳激光每年為風電企業提供3000個測風雷達,成為引領國內激光測風技術發展的“領頭雁”。
但是,就在幾年前,牧鐳激光也曾遭遇發展困難期。
2018年,第一代測風塔式雷達的產能正在爬坡,第二代機艙式測風雷達剛剛問世,為了擴大生產線,牧鐳激光必須在短時間內建立起穩定可靠的供應鏈、質量管理體系、工藝體系和售后服務體系,公司的現金流出現困難,周軍也背負著極大的壓力,有一陣甚至眼看著就要發不出工資。
但是,暫時的困難并沒有擊退周軍,反而讓他靜下心來思考企業的發展、新品的開發。在最困難的時候,周軍自己主動降薪,但是唯獨沒有減少研發經費投入。同時,南京經開區也通過各類科技、人才政策幫助牧鐳激光盡快走出低谷。
從最初的幾個人,到如今的近200人、多領域專項分工的產品化團隊;從最初狹小的裝調空間,到如今配備了各項先進設備、先進研發能力的實驗室……周軍憑著勇氣和堅持,在創業的路上越走越順,牧鐳激光也依靠持續的研發投入為企業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研發成果。
為了滿足風電市場多樣化的需求,牧鐳激光先后推出了地基式、機艙式、三維掃描式等多個系列的測風激光雷達產品,得到包括中國氣象局在內的國內外權威評估機構的測試和認證。周軍介紹,2021年公司產值達1.5億元,2022年有望達到3億元,生產的產品遠銷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