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了解到,該院安光所合肥研究院劉勇研究員、朱靈研究員與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莢衛東教授合作,共同研發了基于數字等溫擴增的miRNA檢測新技術,可用于肝癌miRNA分子標志物的快速精準檢測,有利于肝癌的早期診斷,提高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化學通訊》上。
我國每年新發肝癌約占全球一半以上,病死率在惡性腫瘤中位列第二位。肝癌起病隱匿,約80%的肝癌患者首診就已進入晚期。晚期肝癌五年生存率幾乎為零,而早期肝癌經治療,五年生存率可達60%。血清甲胎蛋白(AFP)是當前診斷肝癌的常用指標,然而約30%的肝癌患者AFP水平正常,易出現假陰性,造成漏診。國家衛健委在《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9版)》中已經將循環游離miRNA作為新的分子標記物納入肝癌的早期診斷,其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可達86.1%和76.8%,大大提高了早期肝癌的診斷率。
miRNA是一類內生的、長度約為20-24個核苷酸的小RNA,需要在專業實驗室由專門技術人員進行分離純化、探針制備和擴增檢測等復雜過程,目前采用的傳統反轉錄熒光定量PCR(qRT-PCR)是一種相對定量檢測方法,分析其表達水平還需要內源性參照基因。
針對這一問題,研究團隊提出了用于肝癌相關miRNA快速檢測的鏈置換數字等溫擴增新技術,設計開發了新型熒光自抑制探針,實現了miRNA的絕對定量檢測,提高了檢測靈敏度,解決了單樣本多靶標檢測難點。團隊相繼突破了微液滴高速制備與分發、高靈敏度實時熒光檢測、高精度圖像識別分割與統計算法等關鍵技術,并聯合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科院合肥腫瘤醫院開展臨床應用研究,建立了基于甲胎蛋白和7個miRNA的肝癌早期診斷模型。
該項目研發的“數字PCR預混液試劑盒”獲得了一類醫療器械備案憑證,將在病原微生物檢測、腫瘤基因液體活檢、無創產前診斷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