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白鶴灘水電站創下多個世界之最,充分展示了中國水電科技的強勁實力。”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鈕新強這樣評價。
作為一名在水利行業奮戰40多年的老兵,鈕新強經歷了中國水電工程建設從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到引領全球的全過程。但他也坦言,未來中國水電工程的發展并非坦途,將面臨更加復雜的挑戰。
鈕新強表示,水電開發未來的戰場主要在西南地區,這些地區筑壩條件復雜,海拔高、地震烈度高、基礎條件和自然環境嚴苛,對大壩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時,這些地區距離負荷中心遠,高壩的勘察、設計、施工和安全運行均面臨諸多技術難題,尤其是高壩安全標準、耐久性、抗震安全、基礎處理、電力輸送等,超出了現有規范和現有工程建設經驗,需要從頭摸索。
因此,鈕新強建議,要堅持全生命周期安全理念,將其貫穿在工程規劃、勘察、設計、施工、運行的全生命期,充分評估,合理規避風險;完善大壩安全標準,建立健全特高和超高壩安全標準、梯級水庫群大壩風險管理標準、結構耐久性標準等;加強大壩安全保障技術創新,尤其是要充分利用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打造數字孿生工程和數字孿生流域,跟上我國建設數字社會、數字經濟的浪潮。在此方面,以他領銜的長江設計集團已積極開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邁向世界水電新高峰的征途上,只有堅持科技創新,牢牢將水電工程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實現我國水利水電高質量發展,搶占世界水電科技的制高點。”鈕新強強調。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短短幾個字,已經深深印刻在中國水電人心中,成為貫穿水電規劃、建設、運行全過程的自覺行動。
在鈕新強看來,從規劃設計、建造施工到運行管理的各個階段,都要有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意識和考量。
具體來講,在水電開發之前,首先必須開展所在流域的規劃工作,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從流域層面統籌協調水電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如長江設計集團編制且國家已經批復的長江、瀾滄江、岷江等流域綜合規劃報告,從源頭上提出了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對于生態環境影響顯著的項目,建議近期不納入規劃或暫緩開發;對于納入規劃的項目,從流域層面統籌提出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如生態流量泄放、劃定魚類棲息地保護河段等。
“項目建設階段,采取綜合性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最大程度減緩水電開發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鈕新強說。
以他主持設計的烏東德水電站為例,其采用疊梁門分層取水措施,保障魚類正常繁殖的水溫需求。他和團隊創造性地提出“尾水集魚、仿生集運、庫尾放殖”的新型高壩過魚方法,在金沙江魚類保護中發揮了實際作用。
2021年生態調度期間,宜都、沙市、監利三個江段魚類總產卵量接近或超過50億粒,其中宜都江段“四大家魚”產卵量達43億顆,創歷史新高。
“事實證明,只要繃著這根弦兒,在流域和項目兩個層面協調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水電開發的關系,能夠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雙贏’的局面。”鈕新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