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通訊員 杜建偉
過去,灌漿行業給人的印象是“臟亂差”,一些灌漿作業點積水嚴重,甚至得穿雨靴才能行走。這些現象,在已被評為“施工區文明施工樣板”的白鶴灘工程里不存在。
作為三峽集團白鶴灘工程建設部大壩灌漿工程負責人,王克祥與灌漿工程打了大半輩子交道,憑借“滴水不漏”的灌漿效果,他被業內稱為“王灌漿”。
2006年,王克祥參與溪洛渡水電站的建設工作。“(溪洛渡水電站)壩基是玄武巖地層,與我之前參與的工程相比,它是細微裂隙發育,這對灌漿來說很不利。”王克祥說。
此外,壩基固結灌漿深度大、工期緊,與大壩混凝土澆筑存在交叉干擾。
憑借豐富的灌漿經驗,王克祥提出了將細顆粒水泥作為材料的“高壓密灌”施工方法。
然而,大壩蓄水后,灌排洞壁有滴水現象,必須進行帷幕強化灌漿。高水頭條件下的灌漿,成為擺在王克祥面前的另一難題;如何避免重復造孔,保證高水頭條件下的灌漿質量,業內也沒有成熟方案可循。
經反復研究,他和團隊提出同孔復合灌漿技術。“采用這項技術使灌后效果顯著,滲水量減少一半。”王克祥說。
2015年,王克祥溯江而上,來到位于溪洛渡上游的白鶴灘,續寫他與金沙江水電開發的緣分。白鶴灘水電站圍堰防滲墻地層復雜,河床基巖起伏大、兩岸基巖陡峭,防滲墻施工工藝難度大。
和溪洛渡水電站相比,白鶴灘水電站壩基地質條件更加復雜:在行業內,柱狀節理玄武巖壩基處理并無先例。經過現場查勘、評估,施工團隊意識到,傳統的壩基固結灌漿方案可能無法滿足白鶴灘的地質條件和質量要求,他們提出“巖石蓋重固結灌漿”這一創新方案。
然而,這套方案剛提出來,就遭到了激烈反對。“如果運用這套方案,需要預留5米厚的保護層,灌漿完成后需要對保護層進行爆破。可是,爆破有可能損傷壩基,所以行業內一般會避免在灌漿后再進行爆破操作。”王克祥心里也沒底。反復試驗、論證和優化后,方案被證實可行,能夠滿足現場施工條件和質量要求。
有了方案,并不意味著可以松一口氣。灌漿工序復雜,工程量大,一旦質量不可控,或者工期被拖延,就會影響大壩混凝土澆筑的啟動時間。為此,王克祥一有時間就往工地跑,生怕灌漿出問題。
在他和團隊的不懈努力下,白鶴灘河床壩基固結灌漿創下超過3000米每天的強度紀錄,保證了白鶴灘大壩壩基的堅實穩定。
更讓王克祥高興的是,白鶴灘水電站工程運用的巖石蓋重固結灌漿方案,得到了行業認可。“溪洛渡水電站之后,行業內一直在研究怎樣降低壩基固結灌漿和大壩主體混凝土澆筑之間的干擾。我們的這套方案,讓行業探索往前邁出了一步,不管是試驗結果,還是實際施工結果,都達到高標準。”他的臉上寫滿了自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