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云
“這次評估結果表明,伊春市的森林和濕地資產總價值達到1.6萬億元,比2010年增加3400億元;每年提供的物質產品總價值達到357.95億元,生態服務總價值達到4661.85億元;每年釋放氧氣量達到2425.75萬噸,價值為121.28億元;固定二氧化碳量達到3372.82萬噸,碳匯服務價值為16.86億元;維護生物多樣性服務價值達到853.66億元。”12月22日,黑龍江省伊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伊春林區森林濕地資產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新聞發布會。伊春市市長董文琴發布了上述評估價值。
董文琴說,伊春市全面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加快推動綠色轉型發展。早在2010年伊春市就委托中國林科院專家團隊,對伊春境內的森林濕地資源保護情況進行全面考察,對森林濕地資源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進行科學評估。2020年再次進行考察評估,旨在通過科學的考察論證和量化評估,全面檢驗伊春市十年來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董文琴說,近年來,伊春堅持以“讓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為統領,確立了“生態立市、旅游強市”發展定位,全面提升生態保護修復水平,著力提高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供給能力,堅定不移走上了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和治理,全市林地面積達到334萬公頃,濕地面積達到40.67萬公頃,初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1.54萬平方公里,建成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3個、70萬公頃,自然保護區覆蓋率居全省之首;
扎實推進污染防治。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大氣環境質量連年排名黑龍江省前列,387條河流實現“一河一策”,伊春市10個縣(市)區全部成功創建“中國天然氧吧”城市,實現了“天然氧吧”全域化。
大力培育森林資源。“十三五”期間,伊春市累計培育森林后備資源57.4萬畝、國家儲備林38.9萬畝,森林覆被率高達83.8%,林地面積比2010年增加14.06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達到3.75億立方米,比2010年增加1.19億立方米,小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原貌加快恢復。
全面加快綠色轉型。堅持把森林生態旅游業作為轉型發展主業,深入實施“旅游+”“+旅游”戰略,持續培育壯大森林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森林食品、林都北藥等生態產業,扎實推進“興安嶺生態銀行”試點建設,積極促進“資源-資產-資本-財富”轉化,伊春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驅動的產業格局加快形成。
重塑林區體制。伊春深入推進以重點國有林區改革為標志的“大轉型、大改革”,組建成立黑龍江伊春森工集團,結束了伊春林區延續半個多世紀的“政企合一”體制。作為承載森林資源保護經營的主體,伊春森工集團的成立運營,對更好地建立健全森林資源保護經營體制,提升森林資源質量、森林生態功能和綜合效益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林科院副院長陳紹志,中國林科院林業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登舉,中國科學院院士蔣有緒以線上方式參加新聞發布會。發布會還發布了《伊春林區森林濕地資產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研究成果》。
(伊春發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