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
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預計超20%,工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大關居北京全市首位,全市總量排名第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全年產值將超1000億元,千億級產業集群再擴容……12月22日,記者從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2022年度工作報告會上獲悉,“十四五”開局之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北京經開區)堅持創新引領、穩中求進,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交出一份“硬核”答卷。
華凌 攝
“2021年我們始終牢記‘看北京首先從政治上看’的要求,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搶時間抓發展,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切實展現出北京高質量發展開路先鋒的應有擔當。”北京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表示。
經濟大盤穩:GDP同比增長預計超20%
“周二見!”京東方集團12月18日的一則新產品發布預熱消息刷屏,消息稱屆時將發布“見所未見”的新型顯示產品,此前,京東方剛剛公布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超過70%,凈利潤同比增長近20倍。
京東方的發展是北京經開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縮影,數據顯示,該產業全年產值將超1000億,同比增長超過20%,成為繼高端汽車、產業互聯網、生物醫藥之后的第四個千億產業集群。
“今年以來,北京經開區堅持做強主導產業、發力新興產業、布局數字產業、配套生產性服務業,高精尖產業生產得到持續優化。”北京經開區有關負責人介紹。除新一代信息產業加速壯大外,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也加速布局,2021年,北京經開區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相繼引進小米、長城等新能源龍頭整車企業項目,制定實施氫能產業發展規劃,積極籌建氫能產業聯盟;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領域,投放270臺智能網聯汽車開展測試,安全測試里程達221萬公里,占全市70%以上,開放自動駕駛出租車、自動駕駛公交、無人零售、無人配送、無人環衛和微循環接駁等城市應用場景。預計2021年,經開區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完成產值1600億元。
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則實現突破性進展,預計2021年,經開區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完成產值1560億元,同比增長兩倍。近年來,北京經開區針對醫藥企業臨床研究瓶頸問題,建設集腫瘤診療、藥物臨床試驗、生物樣品檢測、藥物研發于一體的扶正臨床研究型醫院,為廣大藥企搭建起臨床試驗平臺;推進中試基地和標準廠房建設,引入百普賽斯中國總部等11個項目,進一步完善醫藥創新體系。
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產業持續全面推進。在我國已發布的285項智能制造國家標準中,區內企業貢獻超三分之一,成為我國智能制造標準制定主力軍。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數量占全市總量的38%,居全市第一。
北京經開區的數字經濟和新興產業同樣表現不俗,尤其是數字經濟,立足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先行區,依托信創工程,實現政府治理數字化,加快數字技術產業化,推動5G+8K等新業態發展,深化制造業數字化升級,數據顯示,1-10月,亦莊新城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業利潤同比增長1.4倍。
北京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表示,全年預計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0%以上,兩年平均同比增長10%以上;地方級收入同比增長5.2%。亦莊新城工業總產值5820億元,同比增長20%,全市總量排名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8%,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一。
創新動力強:落地“三城”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62項
今年7月,由北京GE醫療中國聯合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打造的健康科技創新平臺——G2創·中心正式在北京經開區落成。該中心,正是北京經開區持續深化“三城一區”聯動機制的成果。
事實上,為了讓更多“三城”的優質項目在加速區得到轉化,北京經開區通過對接清華、北大等高校成果轉化中心,與北航、北工大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儲備產業化項目超過700項;實施“創新成長計劃”和“創新伙伴計劃”,儲備項目112個。
“為了將‘三城’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北京經開區管委會與中關村管委會、海淀區政府、三大科學城管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中關村科技成果產業化先導基地,加強創新聯動發展。”北京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說。
根據《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十四五期間,北京經開區將深化“三城一區”主平臺建設,每年落地“三城”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150 項以上。在開局之年的答卷中,這項任務北京經開區完成的毫無懸念。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首批6家,8.2萬平方米先導基地加速區掛牌,落地成果轉化項目162項。
不僅如此,北京經開區還著力營造創新生態圈,推動創新主體同頻共振。例如,上線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運行融通發展平臺,培育“獨角獸+專精特新+瞪羚+金種子”創新梯隊,入庫企業1114家;完善科技資金管理機制,科技創新資金規模擴大至60億元;打造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成立雙創友好型科技金融服務聯盟,支持企業375家、資金超232億元;加速創新型企業成長,全年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9家、達1717家。
與此同時,北京經開區持續完善創新人才服務體系。圍繞創新鏈產業鏈部署人才鏈,經開區加快推進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成立人才創新創業發展中心,整合金融谷、亦麒麟工作站、高新技術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和“揭榜掛帥”創新中心,建設國內領先的雙創服務大廳。據悉,今年以來,經開區在全市率先一體化推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打造“亦城工匠學院”、“亦城工程師學院”,認定人才聯合培養基地50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達59家,為企業提供了堅強的人才和技術保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開區立足科技自立自強要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國家信創基地等一系列國家戰略工程推進實現新突破。以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為例,經開區已圍繞“車路云網圖”五大體系,全力推進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創建技術標準,制定先行試點政策,構建起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開放了自動駕駛出租車、自動駕駛公交、自動駕駛警務巡邏車、無人零售、無人配送、無人環衛和微循環接駁等城市應用場景。
“經開區堅決把‘安全自主可控’作為首要任務,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尖端技術引領、戰略產業支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北京經開區上述負責人說。
利用外資成色足:前11月新增合同外資額同比增3.5倍
開放是經開區的基因。“十四五”開局之年,經開區堅持創新培源,以研發鼓勵政策吸引外資企業建設研發中心、區域總部,施耐德、SMC中國、GE、瓦里安等一批存量優質外企落地新增項目。堅持特色集聚,以世界500強企業為龍頭推進國際合作園區建設,吸引豐田燃料電池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德國萊茵檢測等一批重點海外項目落地。堅持技改導向,支持外資企業技術升級,ABB、拜耳醫藥、北京奔馳等技改項目年度投資達20億元。建設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11個離岸創新中心掛牌。截至11月,新增合同外資額、新引進外資企業數同比分別增3.5倍、54.76%,截至10月,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56.3%。
數字背后是經開區圍繞國際化和便利化“兩個抓手”,著力推進“兩區”制度創新。
今年1月份,北京經開區發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高端產業片區建設工作方案》(下稱《方案》),并推介首批145條政策,這標志著北京經開區“兩區”建設路線圖正式出爐。
《方案》發布后近一年來,北京經開區圍繞政策創新、擴大開放、營商環境、土地利用、國有企業等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持續釋放改革紅利,打造“兩區”建設的“亦莊樣板”。據悉,經開區通過優化告知承諾模式、建立全過程政府綜合服務機制等舉措,構建企業投資項目快速落地新模式。截至2021年11月,全區共推進重點項目229個,項目總投資3819億元,預計達產產值3773億元。
項目落地跑出“亦莊速度”的背后,正是北京經開區深化“放管服”、優化營商環境的成果。在今年,經開區以大部制機構改革為契機,成立北京市首個行政審批局,推行“一枚印章管審批”,并在“兩區”建設一年來,緊抓契機推出一系列極簡化改革措施。這其中,《開發區關于打通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落地“最后一公里”工作方案》便是北京經開區聚焦改革創新的政策成果之一。據悉,北京經開區今年以亦企服務港和園區政務服務站為抓手,完善企業服務三級體系,設立亦企服務港11個,走訪企業4299家,收集并解決企業訴求1666個。
值得一提的是,為進一步發揮國家級經開區的探路領跑作用,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跑出“加速度”,今年11月份,京津冀國家級經開區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合作聯盟在北京經開區成立。而該聯盟的成立,旨在探索針對企業和群眾關注的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省通辦”和“異地代辦”,并逐步推動“同事同標”。
北京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堅持優化營商環境,站在‘企業側’‘群眾側’,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深入完善‘政府側’,大力推進審批制度‘極簡化’、政務服務便利化,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完善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機制,建設樹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亦莊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