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1896年,西班牙作曲家、吉他演奏家塔雷加來到伊比利亞半島南部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在夕陽的映襯下,山崗上的舊宮蒼茫神秘,激起他一腔幽思,古典吉他名作《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就此誕生,凄婉的曲調將往事娓娓道來。
格拉納達背靠西班牙內華達雪山,地處達羅河與赫尼爾河匯合處,與非洲大陸隔海相望。8世紀初,來自阿拉伯地區的摩爾人征服伊比利亞半島,給當地帶來了農業技術、科學和植物學知識,促進了詩歌和文化的發展。11世紀初,格拉納達成為獨立的蘇丹王國。在近8個世紀的歲月長河里,摩爾人在格拉納達留下鮮明的文化烙印,并與羅馬文化、猶太文化相互碰撞交融,鑄就了絢爛多姿的安達盧西亞文化,也涵養出獨屬于格拉納達的城市氣質。
與印象中濃烈的西班牙色彩不同,格拉納達的美溫婉寧靜。走過狹窄的石板路,白色的房屋簡單質樸,旁邊的花園繁復燦爛,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和諧搭配。這一刻,你或許就理解了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筆下的話:“(格拉納達)帶著優雅和微笑,帶著閃爍的東方魅力,在明凈的蒼穹下鋪展。”
多元文化在格拉納達融匯交織,如同一塊斑斕炫目的調色板,佇立在薩比卡山崗上的阿爾罕布拉宮尤其璀璨。這座宮殿始建于13世紀阿赫馬爾王及其繼承人統治期間,整體建筑宏偉壯觀,其中的納塞瑞斯宮更是吸引無數游客。復雜精美的泥墻、瓷磚和花紋浮雕,精雕細刻的天花板與幾何圖案組成的鐘乳石狀拱頂,以及鑲嵌在墻壁上繁密的阿拉伯銘文,處處呈現設計的巧思。
跟隨長長的參觀隊伍行至阿爾罕布拉宮的獅子庭院,筆者立刻為其精致的建筑風格所震撼。獅子庭院代表了當時摩爾藝術和建筑技藝的最高水準,對此后幾個世紀的建筑風格影響深遠。從流水、光線到顏色,庭院細節充滿巧思,注重自然線條與結構。規整的矩形院落環以124根大理石圓柱,柱身雕刻植物圖案,飾有蜂巢結構和菱形圖飾。設計者還別具匠心地將多根玲瓏精巧的石柱設計為合抱,既滿足結構上的支撐需求,又增添庭院的視覺層次。
從柱間望向庭院中央,噴泉以白色大理石為基座,由12頭獅子環繞守衛。獅子口中流出的水匯至地面的兩條縱橫水槽,繼而流向圍合庭院的4條走廊,既防止噴泉池中的水過滿溢出,又對宮殿起到降溫作用。這里一年四季流水潺潺。在當時,水是地位和富饒的象征,也是阿爾罕布拉宮建筑設計的中心元素。為了將水引向高山之上的宮殿,當時的摩爾人建造堤壩,將幾公里外的達羅河水逆向引流,結合水輪等設施讓水流得以抵達高處;最后通過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和復雜的液壓管線網絡,將水運送到阿爾罕布拉宮的各個角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文計劃項目組曾經評價道:“這些古代花園對現代水利技術仍有啟發。”
阿爾罕布拉宮的興衰為格拉納達留下歷史與文明的深刻印記。1492年,西班牙國內收復失地運動告捷,摩爾人離開西班牙。阿爾罕布拉宮逐漸湮沒于歷史塵埃。直到300多年后,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前往格拉納達訪古探幽,停留3個多月,寫下集隨筆與傳奇于一體的《阿爾罕布拉宮的故事》,讓這座宮殿重新走入世人視野。
夕陽西下,登上與阿爾罕布拉宮遙遙相望的圣尼古拉斯觀景臺,碧藍色的天空被晚霞染成紫紅,白色城鎮隨余暉消逝逐漸入睡,古老的阿爾罕布拉宮雄踞于樹木蔥蘢的山巔,愈發顯得氣勢恢宏?;赝麣v史煙云,不禁令人想起歐文所言,“在這里,感官的享受雖十分豪華,但思想和幻想之豐富多彩卻更勝一籌”。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12日 17 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