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國海警局聯合發布《依法打擊涉海砂違法犯罪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紀要》),為統一執法司法尺度,實現依法精準打擊,有力保障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海上安全穩定,提供更加堅實的法治支撐和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在認識高度、改革力度、實踐深度上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需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針對涉海砂違法犯罪活動,2019年以來,中國海警局共查獲涉砂案件2300余起,行政處罰900余人,查扣海砂1200萬余噸;2018年以來,檢察機關共受理審查起訴盜采海砂犯罪案件1000余件2800余人;2018年至2022年,人民法院共依法審結涉海砂刑事案件近800件,判處罪犯1700余人……相關部門依法綜合運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手段,始終保持高壓嚴打態勢。自5月20日起,最高檢、公安部和中國海警局聯合開展為期6個月打擊整治盜采海砂違法犯罪專項行動,聚焦重點海域、重要目標、關鍵場所,實現全時段管控、全區域覆蓋、全鏈條打擊。
實踐中,由于海上違法犯罪的特殊性,如犯罪現場易破壞、證據易毀棄等,導致辦理涉海砂案件時,面臨法律適用標準不統一、取證難度大、打擊效果欠佳等現實難題。對此,《紀要》突出問題導向,回應實踐需求,對這些難題予以精準回應和解決。例如,涉海砂犯罪團伙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盜采團伙與運輸團伙之間并無直接往來,相互之間普遍存在一級甚至是多級中間人,溝通交流多為單線聯系,行為人主觀故意不易認定。對此,《紀要》明確,應當依據其任職情況、專業背景、本人因同類行為受到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追究情況等證據,綜合分析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犯罪故意。又如,針對勞務人員責任認定難的問題,《紀要》進一步明確“高額固定工資”的判斷標準和不適用“一般不以犯罪論處”的具體情形,準確界定勞務人員刑事責任,切實做到不枉不縱。
堅決斬斷伸向海洋的“采砂黑手”,筑牢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法治屏障,需要相關執法司法部門建立健全協作配合與監督制約機制,分工負責、密切配合、互相制約,全鏈條打擊、一體化防治,形成更高效的執法司法合力。同時,更要樹立“抓前端、治未病”的理念,認真分析違法犯罪規律、形成原因,統籌運用制發司法建議、檢察建議、開展檢察公益訴訟、以案釋法等方式,構建懲防并舉、預防為先、治理為本的綜合性防控體系,積極推動訴源治理、綜合治理,斬斷利益鏈條,鏟除違法犯罪滋生蔓延土壤。
(責編:孟哲、曲源)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