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曼谷6月9日電 通訊:漫漫“龜”途——泰國動物專家幫助2.5萬只龜重返大自然
新華社記者王騰 宋宇
(相關資料圖)
位于泰國灣北部的蒙奈島,風光旖旎,人跡罕至。這里是數百只海龜的天堂,也承載著南塔麗卡博士多年來救助海龜的夢想。
“蒙奈島海龜保育中心建于1979年,如今這里是泰國最重要的海龜保育基地之一。”南塔麗卡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從業30余年來,她已累計救助過大約2.5萬只龜,除了海龜,還包括陸龜,為它們提供治療、護理并幫助它們重返大自然。
今年61歲的南塔麗卡是泰國知名水生動物專家,目前擔任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水生動物研究中心主任,也是蒙奈島海龜保育中心特邀專家。出生于獸醫世家的她,從小對父親救治動物耳濡目染。博士畢業后,她選擇了救治海龜這個鮮有獸醫涉足的領域。
“1989年,我救治了第一只海龜,那時泰國還沒有專業的海龜醫生。”南塔麗卡告訴記者,多年來她救治過大量生病或受傷的海龜,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只被她叫作“存錢罐”。
“存錢罐”是一只生活在泰國東海岸一處公園內的綠海龜,因龜殼破裂被送進獸醫院,它被工作人員發現時已全身腫脹,無法游動。南塔麗卡和同事一起為“存錢罐”做了近7個小時的手術,從它體內取出915枚硬幣,重達5公斤。
“人們為了祈求好運,向水中投擲硬幣,卻最終導致了海龜的死亡。”南塔麗卡說,由于硬幣中所含金屬鎳導致嚴重的鎳中毒,手術依然沒能挽救“存錢罐”的生命。
海龜常因人類活動而受傷或死亡,除了吞食硬幣,更常見的原因是誤食塑料垃圾或被廢棄的漁網纏住。幾年前,一只小海龜因被漁網困住失去左腳蹼。為了讓它能夠重新在海水中掌握平衡,南塔麗卡聯合泰國一家醫院為小海龜設計并制作了假肢,使它成為泰國第一只裝配假肢的海龜。
南塔麗卡說:“裝上假肢的小海龜比之前游得好多了,如果你取下假肢,它甚至會四處尋找自己失而復得的‘腳’。”
“每一樣垃圾都可能傷害一個生命。”南塔麗卡說,多年來她見到過無數海洋垃圾和被垃圾傷害的海洋動物。
“我在海灘上見過馬桶,也在海底見過沙發,在海豚胃里見過鑰匙和鋼筆,也在死去的鯨胃里見過成噸的垃圾。”南塔麗卡說,人們為了生活中幾分鐘的便捷亂扔垃圾,卻給許多動物帶來了痛苦而漫長的煎熬。
除了海洋垃圾,污染海洋的有毒物質、遭到人為破壞的產卵地和棲息地等,也在威脅海龜的生存。為了更好救助海龜,近年來,南塔麗卡不僅編寫了泰國第一本海龜救治手冊,也在學習泰國傳統醫藥,希望未來用于拓展海龜治療的方法和途徑。
在蒙奈島潔白細軟的沙灘上,南塔麗卡將懷里的小海龜放在海邊。“人們通常認為龜殼是沒有痛感的,但實際上龜殼里有大量末梢神經,你撫摸它,它都會感受到。”南塔麗卡邊說邊在小海龜身上輕輕撫摸,小海龜先是探出頭四處張望,然后揮動腳蹼緩緩爬向大海。
“無論多么辛勤的工作,都會在海龜放生的那幾分鐘得到補償。”南塔麗卡說,每次放生海龜她都會想起父親曾經說過的話:“所有生命都值得被拯救”。
(責編:于洋、徐祥麗)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