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輝
【資料圖】
2022年夏天,70歲的黃祖輝前往云南省景東彝族自治縣開展調研。對他而言,這趟從東到西,需要趕飛機、坐大巴,輾轉十幾個小時,跨越2600公里的出差并不陌生。自從2013年受聘為當地的經濟發展顧問后,整整10年,每年他都要跑一趟景東。講課培訓、決策咨詢,想盡辦法幫助農民兄弟脫貧致富。
黃祖輝是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獲得浙江大學教職工最高個人榮譽——竺可楨獎。除了這些,黃祖輝還有個身份,正是因為這個身份,他與“三農”的情緣就此開始。
從大上海到北大荒
黃祖輝出生于上海,和很多城里孩子一樣,小時候沒去過農村下過田地。人生的軌跡在17歲那年畫了一道弧線,在“上山下鄉”的浪潮中,他去了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成了黑龍江北安縣引龍河國營農場的職工。
趕牛車、下大田……此后3000多個日日夜夜,黃祖輝在廣袤無垠的“北大荒”揮灑青春汗水。同時,他開始思考未來的出路,自己的出路,還有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的出路。
1977年恢復高考,黃祖輝抓住機會考上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自己的人生算是有了出路,可是中國發展的“壓艙石”產業、廣大的農民兄弟們該怎么辦?一顆小小的種子,在這個青年心上生了根。
扎根農村9年,讓黃祖輝對現實問題有了更多思考,比如,“即使農場職工沒日沒夜地干,大多數國營農場也依然虧本,其中的癥結何在?”大一那年,黃祖輝發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三農”論文——他和幾位知青同學一起撰寫的《應重視國營農場的經營管理》。
黃祖輝將自己的第一篇學術成果歸因于自己扎根農村的真實經歷。“與其說是我們學了一點理論知識后,對當時國營農場經營管理體制的弊端提出的一些看法,不如說是我們在黑龍江農場9年知青生活的感悟。”
初生牛犢不怕虎,黃祖輝和同學們把文稿寄給了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想請他指點。沒想到于光遠很重視這篇文章,經他推薦,論文最終發表在了權威刊物《經濟研究》上。
至此,知青邁入學堂,成為“專業三農人”,黃祖輝開啟了44年與“三農”綁定的學術生涯。
“頂天立地做研究”,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1983年,黃祖輝考上了當時的浙江農業大學(后合并入浙江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研究生,師從趙明強先生。畢業后他留校任教,其間遠渡重洋,在瑞典農業大學有過一年“洋插隊”的經歷,攻讀新制度經濟學。
扎實的理論學習、豐富的田野調查和多邊的國際合作讓黃祖輝對于“三農”問題的洞察和思考愈發深入。在他看來,一個學者的價值,在于敏銳地察覺社會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
2005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經過表決,通過了關于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千年“皇糧國稅”,一朝終成歷史。最早在兩會上提出“暫停征收農業稅”建議的學者就是黃祖輝。2002年的浙江省兩會上,黃祖輝和徐立幼、陶勤南等浙江大學教授提出了取消農業稅的提案。黃祖輝這樣闡述他的觀點:農業稅是計劃經濟的產物,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農業稅不僅對農民是一種負擔,而且也已經不適應時代的潮流,不能再“損不足而補有余”。
不過由于稅制改革的權限限制,當時浙江省只能實行農業稅的暫停征收。2003年的全國兩會上,這一提案得到了中央高層的贊同,農業稅費制度改革得以實現。
至今,黃祖輝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出版各類學術專著20多部,先后向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供“三農”研究決策咨詢報告和提案百余件,多次得到黨和國家領導同志的批示,為國家政策設計作出了突出貢獻。
搭建助農平臺,培養助農人才
“中國的‘三農’問題,是一個涉及經濟、管理、農業技術的復雜的系統性問題。”黃祖輝認為,面對新形勢新問題,農經學科的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需要聚八方英才匯八方合力。
在黃祖輝的努力下,1999年“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 “卡特”)這個以農經學科為核心,同時組合經濟、管理、法學、農學等相關學科力量而組建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首批重點研究基地在浙大落戶。2006年,在“卡特”中心的基礎上,學校又成立了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
作為“卡特”的掌門人,黃祖輝執掌浙大農經學科20多年。在他看來,中國的農經學科是一個與國家“三農”事業發展緊密結合的學科,是一個包容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特色學科。在農經學科的發展過程中,他充分利用浙江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的多學科優勢,創新學科發展體制機制,傾力打造浙大農經學科平臺、團隊和“卡特”這一浙大農經學科的品牌,吸引各路才俊加盟。
被譽為中國農業品牌“拓荒者”的浙江大學教授胡曉云就是其中之一。此前國內很少有學者做農業品牌的研究。胡曉云加盟“卡特”之后,組建了全國第一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把傳媒技術和農業經濟融合起來,用品牌喚醒沉睡的資源,威寧蘋果、尼勒克蜂蜜、奉節臍橙、平泉香菇……一個個貧困地區的區域公用品牌,在“卡特”手里成熟,成為“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橋梁。
“以基地為平臺,以‘卡特’為品牌,以項目為紐帶,以學術為根本,以制度為保障”,黃祖輝帶領“卡特”建立了農民合作組織、農業品牌、農村電商3個研究中心,匯聚了幾十位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分別解決組織化、品牌化、電商化等中國“三農”發展的難點痛點問題,提高生產效率、形成農業品牌、拓展營銷渠道,推進小農與現代農業銜接。
打造國家“三農”研究高端平臺和智庫,面向國家“三農”重大問題和重大戰略,組織團隊開展攻關研究,也是長期以來黃祖輝研究“三農”問題的特點和亮點。
大平臺謀劃大項目,大項目吸引大團隊。如此的良性循環,受益的不僅僅是“卡特”本身。浙大的農經學科和“三農”研究借由“卡特”建立在了一個層次更高、力量更強和包容開放的研究平臺基礎上。
培養人才是學科發展的重要使命。在忙于科研的同時,黃祖輝悉心培養年輕一代的“三農”學者。至今,他門下的各類學生有200多人,其中博士生已經超過百人,而且畢業后大多活躍在“三農”研究領域。截至目前,已有10位畢業學生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項目。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紅東曾師從黃祖輝,他記得讀博期間,黃祖輝曾對他們說過,“要頂天立地做研究”。在黃祖輝的帶領下,學生們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立足在無數份問卷調查和數不勝數的農村走訪中。
2022年5月,黃祖輝有了一個新身份——竺可楨獎得主,這是浙江大學教職工最高個人榮譽。知道自己得獎后,他說:“很吃驚,沒想到。”平靜了一會兒,他自言自語地說:“以后要更加努力呀!”
扎根中國大地研究“三農”問題這么多年,千帆過盡仍對“三農”事業充滿熱愛,也許就是這位“三農”教授此刻最大的滿足。
(吳雅蘭 見習記者 程思)
(責編:郝孟佳、孫競)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