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大雪兆豐年”是一句流傳很廣的農諺,意思是冬天下幾場大雪,是來年莊稼能獲得豐收的預兆。這不僅是我國先民農業生產的經驗總結,而且具有充分的科學依據。
一是大雪能為越冬作物保暖。“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在北方一些地區,三九寒天,夜里最低溫度可達零下十幾攝氏度,而一天降雪量達到5毫米以上的大雪,往往形成松軟的積雪覆蓋,就像“蓋三層被”一樣阻擋了外面冷空氣的侵入,保護作物安全過冬。二是大雪能為土壤補充養料。“冬雪消除四邊草,來年肥多蟲害少”,雪中含有豐富的氮化物和硫化物,尤其是氮的含量為同體積普通水含量的4至5倍。積雪融化后,可以對土壤起到很好的施肥作用。三是雪在融化時可以凍死害蟲。“大雪半融加一冰,來年病蟲發生輕”,積雪融化時會從土壤中吸收許多熱量,使土壤溫度驟然降低,可把土壤表面與作物根茬里的害蟲和蟲卵凍死。四是雪融化帶來的水,可以為土壤補充水分,防止農作物干旱。“雪多下,麥不差”,冬春時節,我國北方地區雨水稀少。雪融化而成的水留在土壤里,不僅能夠緩解開春旱情,而且經過冰凍的雪水,會促進植物的新陳代謝,對春耕播種及越冬作物的生長發育十分有利。
(作者為中國農業博物館農業歷史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本報記者施芳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12日 18 版)(責編:胡永秋、袁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