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開學季臨近,部分高校發放問卷,并按照學生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分配寢室,這些花式分法引發熱議。
和“開盲盒”的分配方式相比,問卷調查、按需分配從學生角度出發,這種人性化舉措值得肯定。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能與志同道合者成為室友,無疑是大學四年,乃至人生的一件幸事;即便愛好不同,但若能與生活習慣相近者成為室友,也能減少不必要的摩擦。
然而,如果寢室分配過于個性化,未必有利于學生發展。比如所謂的性格測試,其結果雖具有一定科學性,但顯然不能完整、準確地刻畫每個個體豐富的性格特征,更難以預測不同性格之人同處一室后會產生的化學反應。
這種分配方式既不準確,也無必要。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學理應提倡學生走出舒適圈,和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性格、不同愛好的同學打交道,從而擴展性格維度,豐富課余志趣,拓寬學術視野。因此,分配寢室時保留開盲盒的隨機性、神秘感,才能讓學生有機會接觸不同類型的同學,也有空間去探索更多層面的共同語言。
大學是學生從校園到社會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除了教書育人外,大學更有責任讓學生做好踏入社會的心理準備。當你走上工作崗位,必然會遇到性格、條件、能力各異的同事與上下級,這些人、這些經歷,你無法精準篩選,只能接受、適應,進而找到與人相處之道。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寢室分配更像是社會生活的提前模擬。無論結果是驚喜還是驚嚇,你都必須打開這個盲盒。
四年的時光即將開啟,未知的生活即將啟幕,何不讓你未來的室友,成為這四年里的第一只盲盒?
作者:孫欣祺
編輯:孫欣祺
責任編輯:楊健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