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新華社合肥8月16日電(記者陳尚營、戴威)16日上午,在安徽省合肥市派河口水上服務區,隨著一聲聲汽笛鳴響,一艘艘輪船從這里緩緩駛出,向北駛向淮河,標志著引江濟淮工程航道江淮溝通段開啟試運行。
向北的船只列隊經過派河口船閘,經引江濟淮蜀山樞紐,穿越江淮分水嶺。與此同時,在100多公里外的瓦埠湖入淮口,輪船列隊經過東淝河船閘,向南朝巢湖、長江行駛。
引江濟淮工程連通長江與淮河,按照“雙線引江、三湖調蓄、四路北上、八大樞紐”的總體布局,是集供水、航運、生態效益于一身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其中,包含江淮溝通段航道在內的江淮運河是平行于京杭大運河的我國第二條南北水運大通道,也是我國在建規模最大、路線最長的人工運河,航道總里程約355公里,二級航道約186公里,三級航道約169公里。
“以往我們的船從淮河到長江要繞道而行。引江濟淮航道開通以后,航行總里程縮短了300多公里。”來自安徽淮南的船主彭亞說,“航道條件很好,還有現代化的綜合服務區,能夠補給生活物資和排放船舶污染物,給我們帶來了極大便利。”
據了解,引江濟淮工程以城鄉供水和發展江淮航運為主,結合農業灌溉補水、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態環境、排澇等綜合利用。
江淮運河通航后,安徽境內形成“工”字形航道水運網,改變了淮河地區與長江地區之間水運繞道京杭大運河的現狀,縮短200公里至600公里運輸航程。“通航后,水路運輸將更通暢、更便捷、更經濟、更環保。”安徽省引江濟淮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陳曦介紹,經測算,通航后未來每年可節約大宗貨物運費超過60億元,每年可減少碳排放近180萬噸。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7日?03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