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召開全省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大會,提出“激發新活力、增添新動力、搶占新賽道,把先發優勢轉變為帶頭領跑的持久優勢,打造強勁活躍的新增長極,要以敢為人先的膽識點燃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讓之江大地再掀數字經濟新熱潮”。
數字經濟大省浙江的再次發力領跑,是長三角數字經濟高歌猛進的縮影,更是各地再掀數字經濟發展新熱潮的真實寫照。
長三角引領全國數字經濟發展
(相關資料圖)
從2019年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以來,長三角城市群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拾階而上,據統計,長三角城市群數字經濟規模總量2019年為8.6萬億元,2020年為10.83萬億元,2021年增長到12.7萬億元。
根據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2022長三角數字經濟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長三角一市三省數字經濟帶動整體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態勢已經形成,2021年長三角地區GDP為27.6萬億元,在全國占比達34.1%,其中數字經濟規模占全國數字經濟規模總量的28%,長三角地區引領全國數字經濟發展動力強勁,并在多個領域實現全國領跑。
浙江是數字經濟發展先行省,近年來,全省數字產業保持年均兩位數的增長,2022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8977億元,占GDP比重達11.6%,同比增速達GDP的兩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業收入達3.28萬億元,數字安防、智能計算等產業全球領先。
江蘇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去年全省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全國第一;數字經濟規模超5萬億元,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1%左右;擁有全球“燈塔工廠”9家、國家級智能工廠12家,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八年居全國第一。
上海以“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為目標,以城市數字化轉型為重要驅動力,持續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超5500億元,累計打造100多個重點應用場景,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上成效顯著。
安徽將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作為提質擴量增效的重要舉措,目前已累計建成省級智能工廠175家、數字化車間869個;2022年新增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6家,居全國第1;打造“中國聲谷”,依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吸引集聚起人工智能企業超千家,年產值超過1300億元。
根據《報告》,上海作為區域中心城市,引領數字經濟一體化發展,杭州、南京、合肥等省會城市,以及蘇州、無錫、常州、寧波等經濟強市作為副中心也在區域內部輻射帶動其他地區發展,長三角“一主多副”結構輻射帶動長三角城市群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逐年穩步提升。
打造各具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格局
長三角三省一市各具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數據顯示,在數字基礎設施方面,目前長三角地區已累計建成5G基站超24萬個,約占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滬杭寧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為數字經濟發展夯實底座。在數字產業化方面,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等城市的數字產業走在全國前列,為本地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牽引;在產業數字化方面,蘇州、寧波、無錫等城市的產業數字化轉型需求迫切,數字技術先發優勢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在數字化公共服務方面,數字經濟深度融入長三角百姓生活,城市群全員落地“城市大腦”;在數字經濟生態環境方面,長三角數字經濟創新環境良好,數字產業集聚發展吸引高端人才不斷匯入。
各地均在數字經濟發展上找到了新的發力點和著力點,數字經濟發展路徑各具特色。在產業布局上,各地也根據實際情況和產業特色,抓住新先進,搶占新賽道,打造新優勢。上海市依托“長三角數字干線”,打造經濟數字化的“引力場”、生活數字化的“全息場”、治理數字化的“網絡場”和生態數字化的“試驗場”,推進數字新基建、數字新應用、數字新治理改革創新。安徽省以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為發力點,提出未來三年,全省重點行業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規模以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應用全覆蓋的目標。江蘇省將著力點放在突破工業基礎軟件、關鍵元器件等“卡脖子”環節,力爭讓元宇宙等未來產業在江蘇落地生根。浙江省成立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專班,將發力點放在建成世界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群總目標上,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光芯片、未來網絡、區塊鏈、第三代半導體、網絡安全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長三角城市可以從建設泛在互聯的數字基礎設施、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大數字產業化扶持力度、持續提高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優化提升數字營商環境等方面繼續發力,深挖數字經濟發展潛能。”《報告》建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