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系統行業市場到底怎么樣?7月4日,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張恒德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7月5日開始,京津冀等地將高溫再現。專家表示,迎峰度夏電力保供壓力加大,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迫切程度提升。從電力供應結構來看,火電仍是主要供給來源,電煤平穩有序供應至關重要。同時,要在儲能建設方面持續發力,以起到電力削峰填谷的作用。
新型電力系統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決定性因素,發展新能源,要借助數字化手段,提高電力系統韌性和可靠性,推動能源產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新型電力系統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決定性因素,電源是決定新型電力系統演進路徑的關鍵影響因素,電網運行是檢驗演進路徑的重要依據,關鍵考驗是如何保障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要不斷改進提升儲能系統的支撐能力,發展儲能集群與風光水火等電源聯合優化運行的技術,以安全、經濟、新能源消納等為優化目標,基于時空耦合,建立中長期—日前計劃—日內滾動—實時控制的優化運行模型,實現規模化儲能系統和風光水火等電源聯合優化運行。
(資料圖)
新能源+數字化是當前能源發展的趨勢。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首席戰略官張峰提出,該公司聚焦4T技術融合,即融合數字技術、電力電子技術、熱管理技術和儲能管理技術,持續開展新能源和數字化技術創新。
新型儲能所包括的技術類型眾多,按照能量存儲方式的不同主要分為物理儲能和化學儲能兩大類。物理儲能主要包括壓縮空氣、飛輪儲能、重力儲能、相變儲能等;化學儲能主要包括鋰離子電池、礬液流電池、鐵鉻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以及氫(氨)儲能等。
近年來,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以及用電負荷的波動,讓儲能成為新能源消納與保供、保穩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會長期從事相變儲能材料方向相關研究及應用,她在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采訪時表示,“傳統抽水蓄能技術成熟,容量大,成本低,但受自然條件約束較大,建設周期長。相對于傳統抽水蓄能而言,新型儲能比如鋰離子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熔鹽/相變儲熱等,具有配置靈活、建設周期短、應用場景多元化等特點,可以和傳統儲能技術形成良好的優勢互補,與新能源開發消納匹配性較高,是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技術。”
而在零碳未來(重慶)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重慶市經濟管理學會“雙碳”專家委員會委員劉琪看來,新型儲能不僅可促進新能源大規模、高質量發展,且以多種儲能形式(電化學儲能、氫儲能、冷熱儲能)應用服務于多種場景。“另外,新型儲能作為能源革命核心技術和戰略必爭高地,會形成一個技術含量高、增長潛力大的全新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2-2027年中國新型電力系統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顯示:
電力系統行業市場投資分析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的力度,重點推動多時間尺度儲能規模化應用、多類型儲能協同運行,在緩解新能源發電特性與負荷特性不匹配導致的短時、長時平衡調節能力和提升電力系統的調整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解決了新能源發電與常規電力系統動態平衡等問題。據悉,新型儲能在電力系統應用場景分為三大部分,一是電源側,主要應用于風力、光伏等綠色電站以及火電、核電的儲能。
二是電網側,主要應用于調峰、調頻、頂峰、備用的儲能。三是負荷側,主要應用于分布式光伏、風電以及工商業用戶的電力儲能和應急備用電源等。當前,隨著全國各省市分時電價政策的落實和峰谷電價差拉大等因素的影響,用戶側儲能需求明顯增多,主要表現在儲冷、儲熱等方面。
工商業用戶利用夜間谷電時段低電價制冷、制熱,以相變材料為介質儲存冷熱量,峰電時釋放,可有效降低能源使用成本和實現電力的錯峰運行,緩解電力系統頂峰用電。同時,儲冷、儲熱逐漸在風力、光伏中發揮重要的儲能作用。基于電力部門鼓勵用戶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經營策略,風、光電力可直接轉換為冷、熱并以相變材料為介質進行儲存,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新能源消納的能力。
多地電力消費需求持續攀升。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全社會用電量達722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4%。國家電網方面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24日18時,華北電網最大負荷近2.82億千瓦,創今年入夏以來新高,比去年同期增長5.3%。
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司長梁昌新預計,全國最大電力負荷將超過13.6億千瓦,較去年有較大增長。
面對用電負荷持續增長,入夏以來,多部門密集部署備戰迎峰度夏。6月14日,國家發改委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專門部署2023年全國能源迎峰度夏工作。國家發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透露,目前全國發電裝機持續穩定增長,統調電廠存煤達到1.87億噸的歷史新高,今年迎峰度夏電力保供有堅實的基礎。
業內人士表示,從目前我國的電力供應結構來看,雖然已有火電、水電、風電、核電等多種類型,但火電仍是主要供給來源。因此,電煤平穩有序供應至關重要。同時,要繼續加大發電裝機建設,以保障供應。此外,要在儲能建設方面持續發力,以起到電力削峰填谷的作用。
6月28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中國煤炭運銷協會發布《關于做好迎峰度夏期間煤炭保供穩價工作的倡議書》,從確保煤礦安全生產、嚴格履行電煤合同、做好電煤應急儲備、做好運行監測工作這四個方面,提出做好迎峰度夏煤炭電力保供工作。
電力系統行業市場前景分析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提出,新型儲能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環節。通過儲能的規模化應用,電力系統由傳統源隨荷動向源網荷儲融合互動轉變,從而實現安全、綠色、高效的統籌協調。
國泰君安表示,極端天氣加大了迎峰度夏電力保供壓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迫切程度提升。以市場化手段配置調峰調頻資源,電源側火電靈活性改造與儲能需求釋放,輸配側特高壓建設有望提速。
有數據統計,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80%以上來自能源活動。因此,降低能源活動的碳排放量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關鍵。但是,由于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較高,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過程中,如何保障能源安全同樣事關重大。為此,我國提出了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以促進能源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并有效緩解能源綠色、安全、經濟的“不可能三角”矛盾。
為此,國家能源部門近日發布了《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描繪了以“錨定一個基本目標,聚焦一條主線引領,加強四大體系建設,強化三維創新支撐”為主的總體架構。從中不難發現,能源體系與數字技術的融合應用,能源數字化的升級迭代,將成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與完善的重要支撐。
我國在新型儲能領域的建設和發展可以追溯到2009年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將新能源汽車和新型儲能技術列為重點發展領域。隨后,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計劃,以促進新型儲能技術的發展。2010年,啟動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先進儲能技術與產業創新”,加大對新型儲能技術的研發和支持力度。2013年,發布了《儲能技術發展路線圖》,明確了儲能技術發展的目標和路徑。“十三五”以來,我國新型儲能行業整體處于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初期過渡階段,在技術裝備研發、示范項目建設、商業模式探索、政策體系構建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市場應用規模穩步擴大。
新型儲能在推動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發揮著顯著作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強調,要明確新型儲能市場主體地位、健全新型儲能價格機制、健全"新能源+儲能"項目激勵機制。“
我國目前新型儲能技術應用最廣泛、占主導地位的領域是電動交通領域。“鋰離子電池是電動汽車的主要儲能技術。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動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并通過政策支持和補貼措施促進電動汽車的普及。”可再生能源領域也是我國應用新型儲能技術的重要領域之一。
中國推動建設新型電力系統
當前,中國電力行業占能源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2%左右。推動實現“雙碳”目標,要加快推進電力行業低碳轉型,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則是其中關鍵。
近日,國家能源局正式對外發布《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指出,新型電力系統是以確保能源電力安全為基本前提,以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電力需求為首要目標,以高比例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建設為主線任務,以源網荷儲多向協同、靈活互動為堅強支撐,以堅強、智能、柔性電網為樞紐平臺,以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基礎保障的新時代電力系統,是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和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載體。
《藍皮書》指出,新型電力系統具備安全高效、清潔低碳、柔性靈活、智慧融合四大重要特征。
在總體架構與重點任務方面,《藍皮書》明確,要加強電力供應保障性支撐體系建設,加強新能源高效開發利用體系建設,加強儲能規模化布局應用體系建設,加強電力系統智慧化運行體系建設,強化新型電力系統標準與規范創新,強化核心技術與重大裝備應用創新,強化相關配套政策與體制機制創新。
近年來,我國電力系統發展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截至2022年底,我國各類電源總裝機規模25.6億千瓦,西電東送規模達到約3億千瓦。2022年全社會用電量8.6萬億千瓦時。同時,電力綠色低碳轉型不斷加速。截至2022年底,非化石能源裝機規模達12.7億千瓦,占總裝機的49%,超過煤電裝機規模。2022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量1.2萬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14%,分別比2010年和2015年提升13個、10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在“雙碳”目標下,電力行業仍面臨不少挑戰。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杜忠明認為,在電源側,新能源大規模發展對于系統調節能力提出更高需求,新能源尚未形成可靠替代,且大多不能為電力系統提供轉動慣量。在電網側,大型新能源基地開發外送對輸電技術提出更高要求,“雙高”電力系統對調度運行技術升級提出迫切需求,配網層面亟須進一步提高供電可靠性、交易靈活性和供電形式多樣性。在用戶側,負荷尖峰特性日益顯著,負荷側靈活調節能力尚未充分挖掘,源網荷儲一體化等新業態新模式需要積極培育。
《2022-2027年中國新型電力系統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由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本報告對該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報告還綜合了行業的整體發展動態,對行業在產品方面提供了參考建議和具體解決辦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