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張強?通訊員?王澤鋒
600多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的“寶船”兩度到訪孟加拉,在兩國人民中間播撒下友誼的種子;600多年后,中國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揚帆遠航,中國女軍醫在孟加拉吉大港幫助一名孕婦渡過險境、順利生產。
2010年,中國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首次執行“和諧使命”任務。當年11月,醫院船抵達孟加拉國吉大港訪問時,接到當地醫院緊急求助——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孕婦杰娜特有早產跡象,命懸一線。
(資料圖)
接到求助后,“和平方舟”派出軍醫第一時間趕赴當地醫院。海軍軍醫大學麻醉專家盛睿方連夜制定了詳盡的麻醉方案和應急搶救預案,并與其他5名醫護人員為杰娜特成功實施剖宮產手術。
望著剛出生的女兒和剛從死亡線被拉回來的妻子,女孩的父親阿努瓦·霍森給這個可愛的小生命起名為“沁”(Chin)。
霍森說:“Chin在孟加拉語中意為‘中國’,起這個名字,就是讓她記住中國。”
記者了解到,阿里法·沁是“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在海外接生的首個嬰兒。如今,僅在船上出生的“和平寶寶”數量已經達到了7名。
去年11月,“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第十次走出國門,前往印度尼西亞執行“和諧使命—2022”任務。
當地時間11月13日11時58分,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聲,在海軍軍醫大學第一、第二附屬醫院婦產科管睿和劉曉軍兩位專家共同努力下,“和平方舟”迎來在船上接生的第7個新生命,嬰兒的父母給孩子小名起作“方舟”。
從誕生生命到護佑生命,通體雪白的“和平方舟”號醫院船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大白船”。
在世人眼中,“大白船”是生命之舟、和平之舟、友誼之舟、文化之舟。如今,這艘世界先進的萬噸級醫院船,又成了名副其實的科技之舟。
在屏幕前輕輕撥動搖桿,人體消化道就會360°無死角呈現——“和諧使命—2022”任務期間,親自操縱磁控膠囊胃鏡后,登船參觀的印尼國民軍衛生中心副主任阿里夫·賽提萬嘖嘖稱奇。
“不用麻醉、無須插管,只需吞下一顆小膠囊,就能輕松做胃鏡,它速度快、定位準,人體能自動排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痛檢查。”“和平方舟”號醫院船海上醫院消化內科醫生錢陽陽倍感自豪地說。
這顆只有指頭大小的膠囊,就是全球首款、我國自主研發的可精準操控膠囊胃鏡機器人。此次任務,是磁控膠囊胃鏡首次登上“和平方舟”。這次亮相,也讓它成了船上的“明星”裝備。
在科技的加持下,艦船外科系統也迎來了全新的升級。
海上醫院外科組組長侯立軍教授介紹,如今“大白船”上的10個手術學科已經配備了8種最先進的內鏡,使得在海上開展手術達到前所未有的“鏡界”,也讓醫院船外科全面升級為“艦船外科 2.0 系統”。
如今,中醫腕踝鎮痛智能手環、隔離式無線聽診器、便攜式無線智能腔鏡、靜脈全麻機器人……一大批醫療“黑科技”已經成為“大白船”上的“常駐”裝備。它們將中國先進的醫療技術、設備和理念,帶出國門、推向世界,為海外民眾送上了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記者了解到,從2010年至今,這艘“大白船”已先后10次執行人道主義醫療任務,到訪40多個國家,服務各國民眾24萬余人次。
“新時代新航程,‘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用守衛和平的實際行動,讓更多的國家和人民感受到中國溫和的力量、大國的擔當。”曾任“和諧使命—2022”任務指揮員的海軍軍醫大學政委焦占鋒少將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