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技日報記者 何亮 實習記者 裴宸緯
歷時4年,覆蓋258萬平方公里,共有100多位一線研究人員參加……5月27日,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領銜完成的《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評估》在2023中關村論壇“基礎科學、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上對外發布。
“從生態環境變化來看,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總體趨好。”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在論壇上介紹,評估結果顯示,青藏高原的水源涵養量增加、水土流失減緩、珍稀野生動植物潛在棲息地增多、防風固沙功能和固碳能力提升。“以高原植被為例,‘植被變好,高原變綠’成為顯而易見的變化。”陳發虎說。不過在青藏高原局地,部分生態環境問題仍不容忽視。
“通過評估發現,過去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影響有限,現代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總體影響較弱。”陳發虎表示,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從20萬年前至今,經歷了狩獵采集、農牧業、現代人類活動的演變過程。早期人類活動范圍小,以適應生態環境為主,影響較弱。進入20世紀80年代,高原人類活動強度有所增加,可喜的是,近10年來人類活動強度增速漸緩。
陳發虎進一步解釋,從現代人類活動分項影響來看,人類生活生產活動影響弱,生態工程效應的正向作用逐步顯現。當前,農牧活動影響減弱,工礦活動范圍有限、影響可控,旅游與交通運輸活動影響局地環境,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跨境污染物的影響正在持續增加。此外,工程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如青藏高原草地建設工程區植被覆蓋度平均提高16.9%,天然林保護區總碳儲量每年增加0.27億噸,沙化治理工程區沙化土地面積每年減少97.36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如何健康可持續發展?陳發虎建議,加強人類活動的科學調控,進行分項、分區調控。針對分項調控,陳發虎表示,要提升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功能、發展可持續生態農牧業、推進高原綠色工業發展、加快發展生態旅游業、構建特色城鎮體系。針對分區調控,陳發虎建議,將青藏高原劃分為高原主體區和高原邊緣區,主體區用來保護草地,促進退化草地恢復,實現草畜平衡,提升畜牧業發展水平;邊緣區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構建守土固邊村鎮體系,持續穩邊興邊。
(圖片由中關村論壇提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