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4月22日,在河北曲周白寨科技小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與曲周代縣長李冬晨為全國科技小院發源地揭牌。
“2009年,張福鎖院士和中國農業大學資環學院的同事們在這里,創建了第一個科技小院。從這里開始,許許多多的農業專家和農科學子,走出實驗室、走出校園,把論文寫在鄉間地頭。一個院落、幾間農房,科技小院依托涉農高校的教育、科技、人才力量,為鄉村打造了一片希望的田野。”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單際國動情地說,科技小院這種模式,實現了教書與育人、田間與課堂、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推廣、創新與服務的緊密結合,生動詮釋了研究生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性問題,持續助力鄉村振興。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科技小院從白寨出發,已經遍布華北,輻射全國,走向非洲。2020年以來,7次寫入中央和國家部委重要文件。2022年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三部門發布《關于推廣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模式 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通知》,支持全國30省區68個培養單位建設780個科技小院。科技小院模式已推廣到老撾和非洲8國,2021年和2022年連續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向全球發布。
科技小院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小院雖小,卻承載著一代代農業科技工作者的遠大抱負。
“小院師生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以愛國為民的奉獻精神、創新務實的工作作風、協同育人的高尚品格,筑起了一座科技為民、忠心報國的歷史豐碑,打造了一方歷久彌堅的精神高地。”單際國說。
新時代新征程。單際國希望,科技小院持續鞏固政府、社會、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協同合作的“政產學研”一體的工作模式,加強組織協調和條件建設,推動涉農研究生教育與生產實踐、社會需求、農業農村發展緊密結合,引導廣大涉農研究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
“強國先強農、農大作先鋒,希望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持續探索、創新、引領,在農業強國建設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單際國說。
(文中圖片均由劉錚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