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眼科研究所所長、附屬眼科醫院院長史偉云教授帶來了《抓住發展機遇,提升醫學裝備國產化率》的建議。史偉云表示,近年來,國產醫療器械進步明顯,但產業升級還不理想,國產器械多為中低端產品,高端器械仍依賴進口,無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他建議發揮“政、醫、企、金”協同作用,盡快建立全鏈條研發體系,優化審評體系,構建起研發、技術、產業化、應用的產業鏈生態。
史偉云的這份建議長達5535字。為了撰寫這份建議,他進行了大量調研。
(資料圖)
三大問題困擾醫療設備領域,國產化提速勢在必行
實際上,在兩會會場上,不少代表委員都在呼吁提升醫學裝備國產化率。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教授霍勇曾提出我國醫療設備存在的三大問題,即高端醫學裝備的國產產品市場占有率低,核心技術薄弱,高端醫療設備企業匱乏。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長劉忠軍也提出了《關于鼓勵提高醫療科技創新產品國產化程度的建議》。
“我國高端醫療裝備國產化須提速增效”,這成為不少代表委員的共識。
史偉云向記者提供了兩個案例:
2020年開展的一項覆蓋遼寧省近百家各級醫療機構未來設備配置計劃調查顯示:在未來3年,他們計劃配置538臺/套設備,國產品牌212臺/套,占比為39%;從設備大類來看,國產品牌配置計劃數量占比在16.2%-50.0%之間,最多的是醫療基礎設備及其他53臺/套,醫療影像設備52臺/套。
此外,遼寧還在2019年對部分基層醫療機構開展了一項國產醫療器械配置現狀的調查,衛生管理部門和醫療機構的設備管理人員反映問題涉及頻次最多的是“大型器械國產少、小型器械國產多、國產器械滿足不了臨床需求”。
“高端醫療器械國產化率仍然較低,產業鏈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進口依賴度較高。”這一現實也讓全國人大代表,國藥集團國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于清明倍感緊迫。在本次兩會上,他帶來的建議是希望各級政府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加快高端醫療器械、核心零部件攻關進程,促進醫療器械國產替代,以高端醫療器械科技創新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滿足人們對健康生活的新期待。
點的突破已經出現,整體崛起尚需時日
代表委員期盼國產醫療器械整體崛起尚需時日,但在某些領域的突破已經出現。
2017年3月初,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簽約共建“上海交通大學—聯影醫療醫學影像先進技術研究院”。該院突破核心和瓶頸技術,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醫學影像設備前沿研究和創新轉化高地,為中國生物醫學研究、高端醫療設備行業發展,以及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輸送世界級人才和創新技術成果。
在史偉云看來,這是產學研醫攜手,實現創新領跑的典型案例。因此,他的第一條建議便是發揮“政、醫、企、金”協同作用,通過供需互動,建立長期、穩定的科研與供需關系,達到互利多贏的目的。
“構建新型醫療器械創新研發體系,建設創新型醫療器械設備研發平臺,分類建立醫療器械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醫療器械研發示范中心,凝聚產、學、研各方面的醫療科技創新力量,攻關核心技術,通過頂層設計制定創新型醫療器械發展規劃及研發戰略,帶動醫療器械產業的轉型升級。”史偉云說。
此外,他建議設立國家專項經費,實現原始性技術創新突破。同時,他希望加強科研單位與上下游企業深度合作,聯合組建國家級體外診斷綜合試驗平臺、工程技術中心,構建深度融合的“政產學研用”技術產業創新體系,以診斷試劑和設備的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和工程化集成能力突破為核心,通過有機協同領域上下游創新資源,完善體外診斷創新鏈和產業鏈,構建從研發到技術到產業化與應用的產業鏈生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