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張佳欣
11月11日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第二十七屆會議(COP27)上,由中國科協聯合國咨商工作環境專委會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中國科協聯合國咨商交通與可持續的基礎設施專業委員會協辦的“后新冠肺炎疫情時代的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國際邊會在線召開。會議邀請了國內外氣候變化領域的多位知名科學家,圍繞氣候變化科學、后疫情時代可持續經濟增長等話題探討交流。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邊會在線上召開,線下設置了展覽區,并通過YouTube平臺向全球直播,邊會設置了視屏展覽區,播放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科普展覽。由科技日報社主辦的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長期關注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并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科創活動進行科普傳播,此次也帶去了“創·造”活動的相關介紹視頻。
中國科協聯合國咨商環境專委會秘書長、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董文杰教授在開幕致辭中提到,新冠疫情并沒有削弱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人們仍然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能源危機,全球溫室氣體濃度仍在創新高,極端天氣事件的風險仍在增加。在后疫情時代,人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需要平衡經濟發展和低碳發展之間的關系,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全人類的智慧和各國的行動。
會議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陳迎研究員聚焦中國在后疫情時代的綠色低碳發展。她指出,新冠疫情大流行正在侵蝕數十年來全球發展的成果,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實施遇到了困難。而中國在抗擊新冠疫情的同時,在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轉型,構建“1+N”政策體系,全面落實《巴黎協定》,提出全球發展倡議,為重振和加速全球綠色發展轉型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實施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與會專家分別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氣候變化科學進行了解讀,對后疫情時代如何在重振經濟發展的同時維持綠色低碳發展、實現我國“雙碳”戰略建言獻策,展現了中國科學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堅定決心和責任擔當,也展現了中國在全球可持續發展問題上做出的努力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