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李山
近日,一個德法共同資助的聯合科研團隊考察研究了中非泥炭地儲存的碳對環境變化的敏感程度,以及其對氣候和全球碳循環可能產生的影響。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泥炭地被認為是最大的陸地碳儲庫。在被水覆蓋的區域,植物(即碳)會在缺氧條件下被分解和儲存。當泥炭沼澤干涸時,它們反過來會向大氣中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因此,泥炭地作為碳儲存器只有在沼澤地不干涸的情況下才起作用。
2022年春,德國不來梅海洋環境研究中心恩諾·謝弗斯博士率領的考察隊到剛果盆地中部采集了樣本。這是德國和法國聯合資助的一個國際研究項目,重點研究剛果的熱帶泥炭沼澤這個獨特的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
通過對該地區的泥炭樣本進行年代測定,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始終相同的模式。大約在7500—2000年前,有一個泥炭極度濃縮的階段。通過地球化學分析,他們能夠確定,盡管在此期間沉積了泥炭,但它分解并損失了大部分碳。目前,這一時期的濃縮泥炭只是原始數米厚的泥炭的殘余物。利用現代氣候數據、確切的泥炭分布和降雨重建的結果,謝弗斯和他的同事們能夠確定泥炭是在什么條件下形成、在什么條件下分解以及現在的情況。
研究結果表明,熱帶剛果盆地的泥炭正接近從碳匯到碳源的臨界點。具體來說,在分解階段之前,降雨條件對應于今天北美和南美、亞洲和大洋洲的熱帶沼澤;在分解過程中,每年的降雨量減少了大約1米;大約2000年前,情況再次穩定下來,泥炭又開始增長。然而,現在中非的泥炭沼澤的氣候條件比其他熱帶沼澤要干燥得多。因此,科學家們得出了這一地區正危險地接近臨界點的結論。
關鍵詞: 泥炭沼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