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通訊員 封康康
“雞鳴聞三縣,一步跨兩省。”這句話說的是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喬川鄉鐵角城村。
因為地處陜甘兩省交界處,這里自古便是交通要道,素有“千里鹽道”“千年驛站”之稱,更因紅軍長征入陜第一站名載史冊。卻也因地理位置特殊,曾一度成為“三不管”的“落后村”,基礎設施陳舊,經濟發展緩慢,村民生活貧窮。如今,這里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示范村……
巨變,因何而來?近日,記者走進鐵角城村一探究竟。
來到鐵角城村,青磚白墻的房屋分立道路兩旁,房前屋后、邊邊角角干凈整潔。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銅制的酒壺雕塑和隨風飄揚的印有“喬川黃酒”的彩旗。在一家酒坊的后院,村民章賢仁正忙著灌裝黃酒,濃郁的酒香撲面而來。“從過完年到現在,我已經陸陸續續釀了30缸酒了。現在這酒不怕賣不出去,就怕不夠賣。”章賢仁喜滋滋地說。
釀黃酒、飲黃酒是喬川當地人的傳統。2011年,章賢仁夫婦重拾祖傳的釀酒手藝,改造自家窯洞創辦了賢仁黃酒坊,打算依靠售賣自釀黃酒增收致富,但是,創辦之初,作坊生意并不好。轉機出現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始后,華池縣政府辦成為鐵角城村的幫扶單位,開始幫助村里宣傳黃酒文化,吸引訂單。黃酒的名聲打出去后,章賢仁的黃酒生意越來越好,每年能釀150多缸酒,純收入在10萬元左右。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村民們錢袋子鼓了,精氣神也更足了。”鐵角城村黨支部書記章小飛說,近年來,經過持續不懈的幫扶,鐵角城村的基礎設施有了較大的提升,建起鄉愁小廣場,硬化入戶道路,新修連心橋,村容村貌徹底改觀,群眾的發展能力也提升了。釀黃酒、搞養殖、種雜糧,村民們靠著這些產業,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這幾年村里的畜牧養殖發展不錯,成立了2家湖羊養殖合作社,培育絨山羊養殖戶59戶,黑山羊養殖戶13戶。黃酒釀造產業也在提升,現在已經有67戶農戶參與其中,戶均收入保守估計在5萬元左右。同時,我們還圍繞這兩個產業,引導群眾廣種飼草、小雜糧,形成產業鏈。”章小飛算著村上的產業振興賬。
“以前的日子跟現在沒法比!”說起生活的變化,村民陳凱彪打開了話匣子。“以前我家住在山上,吃水要用毛驢馱,走路就是一條羊腸小道,連三輪車都上不去。”環境艱苦,孩子上學都是問題。2008年,陳凱彪攜家帶口從老家搬出來,借住在鐵角城村部附近的親戚家舊窯洞里,販賣熟食、開辦糧油作坊,供養一雙兒女上了大學。
2017年,聽說村里有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陳凱彪第一個報名參加。當年村上統一施工,在村部附近建設了居民安置點,陳凱彪自己掏了3萬元就分到了一個有3間正房,2間廈房的院子。搬進新家的第二年,村里就通上了自來水,陳凱彪別提多高興了。后來,他在鄉村干部的引導和政策的扶持下,還養起了羊,兒女們也都在外工作,生活越來越好。“去年養了170只羊,趁著市場行情好,我出欄了100只,粗略算能收入10萬元左右,相比以前,整整提高了3倍。”陳凱彪說。
鄉村振興不僅要村美、民富,更要鄉風好。對此,鐵角城村深入推進鄉村治理,借助“三榜一站”治理模式,深入開展“最美家庭”“最美庭院”創建和“孝德工程”先進典型評選等活動,大力推進農村“道德文化”建設和村規民約約束,引導村民轉變觀念,摒棄陳規陋習。現在村里建起了文化舞臺、健身廣場,閑暇時間,村民們跳廣場舞、運動健身,十分愜意。
(慶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關鍵詞: 鐵角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