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今年1號文件指出,積極挖掘潛力增加耕地,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堿地等后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研究制定鹽堿地綜合利用規劃和實施方案。分類改造鹽堿地,推動由主要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支持鹽堿地、干旱半干旱地區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
記者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了鹽堿地綜合利用行動,匯聚全院8個相關研究所22個創新團隊,采用集團作戰的組織方式,開展鹽堿地產能提升關鍵技術與集成示范。重點解決鹽堿地快速精準識別和種植適用性評價、適應耐鹽作物種植的精準化改良和提質增效技術、品種-農藝-工程等銜接配套的綜合解決方案等科技問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專項重點聚焦黃河三角洲鹽堿灘涂,并逐步向濱海、東北蘇打鹽堿區拓展輻射,圍繞“場景固化、技術集成、要素集中、協同創新”的總體設計思路,開展七大技術攻關任務,建設三大場景技術集成模式。七大技術攻關任務包括鹽堿地快速精準識別和種植適用性評價技術、適鹽農作物種質創新與優質高產品種鑒選技術、鹽堿地快速改良與培肥增碳技術、鹽堿地養分庫容擴增與增效技術、鹽堿地肥力快速提升生物強化技術、多水源循環利用與灌排協同精準調控技術、抗鹽堿栽培種植管理技術。三大技術集成模式包括輕度鹽堿地優質糧油作物增產增效技術模式、中度鹽堿地飼用作物提質增效技術模式、重度鹽堿地特色植物高效利用技術模式。
專項擬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的穩定支持下通過多年攻關,實現以下目標:建立一套鹽堿地分級精準識別方法,提出典型鹽堿區農林草空間格局優化方案;篩選和培育一批耐鹽堿種質資源、優質高產農作物品種和特色植物,闡明作物耐鹽機理;重點突破鹽堿地快速改良與培肥增碳、鹽堿地土壤養分庫容擴增與增效、鹽堿地肥力快速提升的生物強化、多水源循環利用與灌排協同精準調控、鹽堿地農作物抗鹽堿栽培種植管理等一批特色實用技術;構建輕度、中度、重度鹽堿地多元化農業綜合利用和產能提升技術模式,打造樣板示范區,為鹽堿地產能增效提供新理論、新技術、新模式的支撐,為我國開展大面積鹽堿地改造,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供可資借鑒的示范樣板,服務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