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供圖
李 振 席方丹 科技日報記者 張 強
“情況緊急,請您馬上出發……”前不久,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聽完前因后果,安瑋心里一緊。掛斷電話,身材纖瘦的她把“常駐”辦公室的行李箱一拎,火速趕往機場。
應急處理現場,各系統設計師集結,一行人連軸轉,沒日沒夜地熬著,奮戰兩周,任務最終圓滿完成。安瑋這才松了一口氣,消瘦的臉龐上露出淺淺笑容。
這種緊張忙碌的攻關節奏,對于我國某衛星地面系統副總師、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教授安瑋來說,早已是常態。
“20年來,我和團隊致力于研究空間信息處理技術,就是為實現我國空間數據處理自動化。通俗來說,我們做的就是給空間裝備安上高效能‘CPU(中央處理器)’,讓空間數據轉變為能被直接應用的信號。”安瑋對記者說。
近日,安瑋榮獲2021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從導師手中接過“接力棒”
安瑋是我國著名雷達技術專家孫仲康的關門弟子。時至今日,她依然記得20多年前那個決定她走上科研道路的日子。
那天,年近古稀的孫仲康把安瑋叫到辦公室。“我想好了,你就搞空間信息處理研究吧。”孫仲康說。
“我是學雷達的,怎么轉到這個領域了?”安瑋有些不解。孫仲康說:“這項研究關系國家戰略安全,必須有人去研究,否則將來再追趕就難了。”
看著導師,安瑋默默點頭。她知道,作為導師的關門弟子,接受這項任務意味著從導師手中接過“接力棒”,一場寂寞而艱苦的長跑由此拉開序幕。
但安瑋當時還未意識到,由于國外實施技術封鎖,這項研究在國內幾乎無人涉足。“這是一個十足的冷門方向。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寫好后,當時能評閱的專家寥寥無幾。”她回憶道。
沒有經費、導師退休、課題研究幾次面臨下馬……科研路上沒有一帆風順,盡管知道這個道理,可面對這一系列挫折,剛剛畢業留校的安瑋還是備受打擊。靜下心來,她選擇了繼續向前,在這個全新領域,咬著牙默默耕耘。
2006年,北京一家單位發來邀請,表示可將安瑋及其愛人一起調到北京。一邊是看不到前景的課題研究,一邊是大城市的誘惑,安瑋卻不為所動。“如果我走了,隊伍就散了,將來一旦國家需要,再想從頭開始就更難了。”她說。
經過10多年的拼搏奮斗,安瑋率領課題組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建立起一套航天信息處理技術理論與方法,并取得了多項標志性創新成果。
2011年底,我國某航天重大項目正式啟動,安瑋所在的課題組作為全國唯一全面掌握該領域核心技術的單位,成為該領域地面系統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安瑋也被任命為該系統總設計師。
用國產化改造打破技術封鎖
這些年,安瑋積極推進我國某型空間裝備的立項研制,率領課題組取得多項原創性自主創新成果。但她并不滿足。2018年,在該裝備技術體系的調整過程中,安瑋主張“以我為主”自主設計,3次打電話向上級匯報情況。
自主可控每一步走得都很難,但又必須要走。從此,“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成了安瑋的工作常態。安瑋堅信,“所有的努力,都會有成果的”。
3次爭取,換來提前3年開始布局的技術優勢。從硬件構架設計到信息數據處理,安瑋帶領團隊用國產化改造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
“做科研,不僅要抬頭望天,還要低頭看地。”每隔一段時間,安瑋都會扎到部隊戰備執勤一線進行調研,深入“戰場”解決實際作戰難題,立足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用裝備。
2020年盛夏,某裝備進入測試階段。這件由安瑋團隊研制的裝備究竟有沒有問題、能否適應戰場需求,都是未知數。關鍵時刻,研制單位不能缺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形勢,安瑋和團隊成員克服重重困難,經過一個多月的集中攻關,圓滿完成了測試和檢驗工作。
接下來的日子里,為使裝備在實戰中發揮出最大效能,安瑋和團隊成員還下到部隊參與戰備值班、為官兵答疑解惑。
2021年冬,某聯合演習現場,該裝備迎來“實戰”大考。安瑋坐在作戰席位上,緊盯著系統界面上不斷滾動的數據,短時間內迅速做出研判。裝備性能讓用戶單位大為贊賞,“這是真正能在實戰中起作用的裝備”。
“看到做了那么久的科研成果變成裝備、變成部隊可以用的東西,這是對我最大的獎勵。”安瑋說。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在同事眼里,安瑋是個“拼命三娘”。
2011年,剛被任命為該系統總設計師時,她帶領團隊幾乎全天泡在實驗室,通宵達旦攻關,生活極不規律。
2013年,項目研究進入關鍵階段,安瑋的身體發出了預警——體檢報告顯示她或有腸道腫瘤。但她很快調整好心態,次日照常飛往北京開會。
“當時,我一點都沒察覺,后來才知道安老師生病了。”安瑋團隊成員盛衛東回憶道。
幸運的是,腫瘤是良性的,手術很成功。術后不久,安瑋就又回到了實驗室。
從開展研究至今,安瑋由于保密等原因無法評獎,評職稱、發論文也受到一定限制,但她卻沒把這些放在心上。對她來說,最大的滿足不是名利,而是團隊的每一點進步、成果上的每一次突破——
盛衛東剛滿40歲便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被評為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青年英才;安瑋團隊成員馬超成為核心分系統的技術負責人和主任設計師……他們大多35歲上下,卻已是團隊的“頂梁柱”。
這些年,安瑋幾乎沒有休息日,忙得像一個高速運轉的陀螺,可她卻說:“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前幾天深夜23點,博士研究生李若敬拿起手機,給導師安瑋發了一條關于課題的信息。發完以后,她覺得不妥,怕影響導師休息。沒想到,安瑋馬上回復,還給她聯系到能提供幫助的人。
“我也要成為安教授這樣的人,做扎根在國防科技戰線上的一顆釘子。”說起這件事,李若敬感動不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