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操秀英
優秀、女強人、冷靜睿智、雷厲風行、工作中認真一絲不茍,生活中優雅、內心柔軟、風趣幽默、享受生活、溫柔平易近人,這是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陳春英眼中的女科學家的素描。
在她看來,“東方居里夫人”吳健雄就生動體現了這兩面,“吳先生酷愛穿旗袍,穿著旗袍搞研究的女人能不酷嗎?”
陳春英是在3月8日由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主辦、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協辦的“女科技工作者發展與創新·長纓論壇”上說這番話的。“長纓”取自“蜀錦征袍自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一百多年前設立的國際勞動婦女節,是為慶祝和紀念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今,婦女的地位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當我們依然在強調“女科學家”,詢問她們“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這樣的問題時,不得不承認,刻板印象仍在,鴻溝未消。
這也是這一天,隆重舉行包括“長纓論壇”在內的多個婦女節活動的意義所在。
孫自法攝
正如陳春英所說,女科學家充分體現了科學與美麗。但不可否認的是,女性科技工作者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展現這種“美麗”。
“科學家”前的一個簡單限定詞,意味著“她們”要面對許多來自科學之外的挑戰——性別偏見、生育,家務,等等。
“如果一個男性帶著孩子去參加學術會議,大家不會因此質疑他的學術水平,還會夸他是個好爸爸,但如果一個媽媽帶著孩子的話,別人可能就會對她的專業水準有所懷疑。”聯合國婦女署合作伙伴關系專員楊睿侃舉的一個小例子足以說明問題。
楊睿侃給出的數字是,全球僅有29.3%的科研工作者為女性,同時,女性科學家在不同學科的占比很不均衡,在醫藥衛生領域占比較高,在物理、數學等領域則較低。
在我國,數據顯示,碩士以上學歷中女性的比例已經占到了一半以上,全國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約45.8%,但再往上走,隨著專業技術職務的提高,女性占比逐級減少,女性科技領軍人才匱乏,“剪刀差”現象較為突出。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分別為6%和5.3%。有關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專家學者中,女性占比僅為10%左右。
2020年,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統計了全球多個國家、多門學科自1955年以來活躍的論文發表學者,發現女性研究者的比例雖然有所提升,但也只占到了27%。
女性所面臨的無償家務勞動負擔、職業發展上升期與生育及育兒階段的重合,對包括全球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內的所有女性都是巨大的挑戰。
《自然》雜志2021年對128個國家的9000多名女性科研人員的一項調查顯示,34%的女性會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后離開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相關的全職研究崗位。
此外,楊睿侃分析,女性科研工作者要承擔更多家庭責任,所獲得的學術資源較少,“在全球范圍內,女性花在無償護理和家務勞動上的時間平均是男性的3.2倍,疫情更加劇家務分擔的不平等。”
BMJ(《英國醫學雜志》)去年10月的一篇論文指出,在第一波疫情期間,女性科學家出現在論文關鍵署名位置的比例明顯下降。
各方都在努力改變這些狀況。
楊睿侃說,聯合國婦女署中國辦公室計劃在國內開展的青年女大學生支持項目,希望發動女性科技工作者,為目前正在理工科領域學習的女大學生、女研究生提供人生及職業規劃指導,賦能她們成為科學研究和科技行業的未來領導者,并建立女性科技工作者社群,發揮優秀榜樣力量。
同時,聯合國婦女署致力于與政府、婦女組織、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構建支持性的工作及社會環境,為年輕女性在科技相關領域的職業發展建立性別友好機制,合力營造支持環境,深度發掘科技女性潛力。
在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已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女性科研工作者:2010年開始實行同等條件下“女性優先”政策,鼓勵女科研人員參加評審;2011年,將女性申請青年科學基金的年齡上限從35歲提高到40歲,提高參與項目評審的女性比例,等等。
2021年4月,全國婦聯等7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實施科技創新巾幗行動的意見》,同年7月,科技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從培養造就高層次女性科技人才、大力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支持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科研工作、加強女性后備科技人才培養、加強女性科技人才基礎工作6個方面提出16項具體措施。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政策層面的支持是外因。”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強調,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們要相信自己能做,一定能做好,能做得越來越好,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王志珍院士正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榜樣。
“我研究生第一節課上,王志珍院士說,她是國家一級運動員。”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王奇慧說,“這也激勵我在工作、學習、生活上不斷突破。”
如今,王奇慧已是中科院微生物所中堅力量,她作為核心骨干研制的COVID-19治療性抗體曾在美國等16國緊急使用,她也榮獲全國科技系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2021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青年科學家獎、第十四屆“吳孟超醫學青年基金獎”等獎項。
“經歷、見證、創造抗疫歷史的你我,是自己的英雄,也是全世界的英雄。”王奇慧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