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濱 科技日報記者 楊侖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讓各類人才潛心鉆研、盡展其能”。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院長馬瑞燕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表示,當前我國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革命性力量,在提高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中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
今年,馬瑞燕代表帶來了《關于設立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并行的“國家技術創新基金”的建議》。
馬瑞燕認為,科技創新體現在科學研究與技術研發兩個方面。目前我國已建成了較完善的科學研究資助體系,既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項目,又有覆蓋廣大科學工作者,高品質運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但技術研發的資助體系中只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項目,尚缺乏與自然科學基金并行的覆蓋廣大應用技術研發人員的國家技術創新基金。分布在各領域的技術研發人員的大多數,由于缺乏資助,科技創造力未得到充分發揮,眾多的未列入國家重大需求的民生實用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發滯后。
馬瑞燕介紹,我國正從小康社會向現代化強國邁進,每年畢業近千萬大學生,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才資源。在現代化過程中,除了事關國家大計的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核心技術外,各行業各領域涉及支撐中小微企業革新,給人們帶來生活便利,減輕勞動強度,節約工作時間,提高生活品質等的成千上萬的實用技術。國家沒必要也不可能具體規劃這些種類繁多的技術,而分布在大中小微企業、大專院校、研究院所、甚至民間的廣大技術人員中蘊藏著無限的智慧,可在這些技術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國家需要給予這一廣泛群體的以自主申請為核心的技術創新以資金支持,激發全社會的技術創新熱情,推動我國向技術創新型國家邁進。
馬瑞燕表示,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推動了我國基礎研究,優化了科研環境,受到廣大科研人員發自內心的認可。她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成功模式為“國家技術創新基金”提供了榜樣。自然科學基金涉及范圍廣,為各領域科研人員自主創新提供了平等機會。自然科學基金特別是青年項目、面上項目、重點項目、地區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際和地區合作基金等系列,只要科研人員的研究方向屬于國家需求宏觀指導的要求,都可依興趣自主申請。
自然科學基金的申請過程流程在陽光下進行,公開公正。自然科學基金從組織機構建設、申請程序、經費的使用和發放,以及監督保障機制均有相關規章,做到全部環節有章可循。在項目申請的過程中,自然科學基金嚴格遵循信息公開、評審回避、保密等要求。
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無固定數量限制,有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對此,馬瑞燕建議,設立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并行的“國家技術創新基金”,既能彌補我國技術領域創新不足,又能激發社會創新主體才智,同時,技術基金的成果,可更直接、更快速直通車式地轉化到社會生產中,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借鑒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模式和管理方法,設立“國家技術創新基金”。在國家需求的宏觀指導下,面向全國從事實用技術研發的廣大科技人員自由申請的創新研究。建議設立的國家技術創新基金,根據學科分門別類編制指導性指南,體現國家需求,研究人員在符合指南的情況下自由申請,也可分不同的類型,如青年、面上、重點、國際合作、人才等類別,也可設立專門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引導專項,每個項目資助額度也可分檔,以30~300萬元為主,周期以3~5年為主,鼓勵大中小企業聯合國家基金委共同出資,出臺類似地方聯合創新基金模式的“國家-企業聯合技術創新基金”。評審和管理程序可大力借鑒自然科學基金有關方法和經驗,并體現應用技術創新特色。
可以將重大專項和重點項目中不需要聯合攻關的民生項目轉為國家技術創新基金。重點研發計劃和重大項目中,除了國家主導的工程類項目,如航天、大飛機等需要不同專業的人密切結合在一起聯合攻關外,多數民生領域的技術創新研究,不需要大規模聯合攻關,適于通過自主協作方式協同創新,民生領域的重點和重大項目可顯著壓縮。資金不足部分還需要財政投入。
資金要面向全國各類地區和人才。民間有高手,大眾能創新。不要太拘泥于教育背景、論文背景、單位背景,只要創新思路,解決問題。借鑒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成功模式,專項研究細化政策、指南與分門別類,要有可持續性,鼓勵可持續的穩定研究。
可以仿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科技部下單獨設立“國家技術創新基金委員會”,也可以將現有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改制成為兼具管理“自然科學基金”和“技術創新基金”的“國家科學與技術基金委員會”。
關鍵詞: 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