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平 易叢 張婧文 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對于李達來說,“深海一號”能源站就像他的另一個“女兒”。
李達大學畢業就堅定地選擇海洋油氣開發工作,在“浮托法”難題的攻克、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技術的再創新等項目中都有他的身影。他也成長為海洋工程界有名的創新能手、浮體技術的領軍人物。項目中遇到難題,大家第一時間都會想到他。也因此,要開發國內首個深水氣田陵水17-2時,時任項目經理朱海山第一時間找到他。
開發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深水浮式生產平臺,是李達學生時代起的夢想。雖然他知道,在深水浮式生產平臺研發領域自己的經驗算不上豐富,但多年來他和同伴們積累的FPSO設計經驗,以及對南海這片海域的了解,都給了他迎難而上的底氣。
李達立即組建了浮體組,并帶領大家從半潛式生產平臺、單柱式平臺(SPAR)、圓筒FPSO、浮式天然氣液化裝置(FLNG)等的適應性開始走上研究之路。
2015年,國際油價斷崖式滑落,國內海洋工程行業的狀態也比較低迷。面對這些,李達一直在思考著何種浮式平臺才是中國第一個深水自營氣田的最優解。
年輕的團隊經驗相對欠缺,而且陵水17-2氣田周邊只有干氣輸送管線可依托,油藏復雜、環境條件惡劣、水深大,再加上國內船廠碼頭水深有限、建造能力有限……技術難題接踵而來。面對這些“攔路虎”,李達埋頭思考,終于從國內外的深水模式、國內船廠的能力出發,攻堅克難,在技術可行性和經濟性雙重指標下,半潛式生產平臺被選為1500米水深氣田開發的推薦平臺。
面對項目中出現的各類難題,他親力親為帶領團隊完成問題定位并尋找解決方案。
在辦公室里,經常能看到他在翻閱各種資料,試圖從中找出規律,他自己動手編制半潛式生產平臺主尺度規劃軟件,一版一版地試錯,從中找出最優的主尺度。
“新建一根油管線,需要增加8億元人民幣的投入,嚴重影響項目效益。”朱海山在一次項目討論會上說,“如果不方便管輸,能不能試著將凝析油儲存在立柱里?立柱里儲油沒有先例,安全問題能不能解決?”
李達用實際行動回答了這些問題——他帶領團隊借鑒“保溫瓶內膽”的理念,創新性地在平臺的每個立柱內開發5000立方米的凝析油艙,成功地解決了凝析油儲存的問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