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云 通訊員 李敏 李顯達 李鑫
2月12日8時43分,冰城哈爾濱大雪紛飛。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公司三棵樹機務段檢修車間柴油機間地溝里卻熱火朝天。一早上,54歲的暖房組黨員工長李明太在巡檢換熱站時,發現平時1.5小時補一次水的補水泵,速度忽然“竄”上來了,半小時就補一次。“壞了,哪又‘丟水’了!”李明太趕緊喊來伙計彭志軍、滕文學準備“下溝”。
三棵樹機務段負責管內大部分高鐵和旅客列車運輸,除了牽引機車,還負責200多臺機車的檢修工作。李明太所在的暖房組,有15名職工,人不多卻負責全段12萬平方米供暖管路以及1000余延長米生產用“蒸汽”供應管路維修。
車間黨總支書記劉東升介紹說,生產用“汽”特別重要,涉及到機車“軟水”制作、配件清洗、外車體噴漆、燃油伴熱,沒“汽”,這些活都沒法干。
9時32分,身上大水衩、頭上安全帽加頭燈,手里握著對講機的李明太、彭志軍全副武裝好了。沒“著裝”的滕文學掀開不到一米見方的鐵板,地溝就露了出來。李明太接好電,強力鼓風機就向地溝里狂吹。10分鐘后,滕文學把有害氣體檢測儀探進去。“00,工長,沒事”“好,老滕你防護,我倆下溝”………
順著梯子下去不到2米,兩個人就到了“地面”。經查驗,有一處“管”腐蝕嚴重,形成大面積漏點,需要換管。兩人一邊量尺寸,一邊對講機“搖人”送工具,電焊機、氣焊機、角磨機、翹棍、手錘、滅火器陸陸續續就到位了。老滕在地面上不停往里面遞“家伙什”。沒多久,就見地溝里焊花四濺。
李明太介紹,每個月他們都要對全段1000延長米供氣管線進行巡視,由于90%管線處于地溝里,鑄鐵管線腐蝕嚴重,砂眼、“跑冒滴漏”是常事。段里的地溝也是三十幾年前建的,最高處1.7米,最矮的地方60公分,寬在1米左右,個別地段只有幾十公分,只能是側著身通過,加之地溝兩側壁上供氣管、下水管交織,部分地段全程都得蹲著走,甚至手腳并用“爬著走”。作業條件艱苦,巷道逼仄,行動緩慢,“下溝”的人都是“貓”著腰,兩手抄后,形似“陸地速滑”,大伙也干脆送上雅號“管道速滑隊”。
暖房組平均年齡57歲,其中李樹寶、馬崇彪今年就要退休了,工長李明太年齡最小,也已經53歲了。“速滑隊”的活不咋地,“選手”卻是層層選拔,首要條件身材得過關。“胖了不行,空間有限,轉不過身,容易卡那。”滕文學笑著說。
地溝不是密閉的,很多地方和地面通著。夏天,地溝里最難熬,關了閥也得三十度,被管子燙一下是常事。地溝里常年各種蚊蟲不斷,大冬天蚊子也是“乎乎”的。由于管線滲水和地下返水,“干爽”的地兒不多,過膝積水也常有。冬天,二十幾度的地溝里,干活得在水里泡著。水衩一捂,后背都是汗,一碰上灌進來的寒風,水衩后背上又結了一層厚厚的白霜,感覺就是“冰火兩重天”。
“最頭疼的是下水管滲漏,經常是干完活“屎尿一身”,得用高壓水槍全身上下沖一遍,要不太味。”作業中也不安全,棚頂掉下來的石子、側壁上脫落的鐵絲子、鉚釘,也讓大伙常扎腳。每次下去干活,“順手”時也得1小時,像換管這種活,趕上“別手”,就得三四個小時,每隔半小時就得爬上地面通通風。
工長李明太在暖房組一干就是35年,是個“鐵二代”,父親李源水也是機務段的老勞模。兒子是哈工大研究生畢業,現在在國內知名手機廠家從事手機研發工作。李明太說,有點遺憾,原想讓兒子成為“鐵三代”,回來開復興號。但孩子更喜歡電子科技,能為國產手機進入世界市場做些貢獻,李明太也就默許了。
比起李明太,熔管技術最好的彭志軍也挺高興,因為兒子彭亮也在一個單位,負責修理全段大大小小的機車試驗臺。父子倆天天圍著火車頭轉,雖然又臟又累,又鮮為人知,但是火車頭來來回回地出庫入庫,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崗位和工作是值得讓人驕傲的。
11時25分,滿臉滿身污漬的李明太和彭志軍終于氣喘吁吁上來了。一摘帽子,頭頂就開始呼呼冒熱氣。“太埋汰了,得拿水槍沖沖。”兩人歪歪晃晃往不遠處的作業間走去,老滕則和前來“接應”的工友們背著工具和梯子回班組。
“這雪還下呢!”11時45分,外面仍舊雪花輕舞。倆人出了檢修庫,迎面就是一陣陣寒氣。身上的水衩也變得硬梆梆的,走起路來還帶著“響”兒,腳底因為有水氣,走一步粘一步。“滑冰呢?”迎面過來的同事紛紛打招呼。“嗯,完個大活,去食堂啊?”倆人晃晃悠悠,開心地應著。
(哈鐵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