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記者 陳曦 通訊員 張揚
近日,一艘滿載20.3萬噸進口鐵礦砂的貨輪靠泊天津港南疆11號碼頭,利用礦產品現場固廢排查儀(以下簡稱“固廢排查儀”),不到2小時,海關查驗關員就對該批貨物完成了相關篩查工作,在判定樣品正常、劑量率未超標后,隨后貨物開始卸貨作業。
這里提到的固廢排查儀,是近年來天津海關實驗室聯合同方威視公司共同研發完成的,主要應用于對進口礦產品進行固廢屬性快速篩查。據了解,該設備填補了專業領域國內外空白,在固廢屬性多模多光耦合探測技術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天津海關工作人員介紹,固廢排查儀采用多種光譜技術核輻射探測技術相融合方案,集成了激光誘導擊穿光譜、近紅外光譜和輻射探測3種技術,可以實現礦產品輻射劑量探測、固廢屬性快篩、有害元素檢測和品名核查等功能,通過實現“前置攔截、入境拒止”,進一步提升海關監管效能。
而且,由于體積小、易攜帶的特點,該設備可在不同查驗場地間隨時移動,在錨地、泊位和卸貨等環節都能開展排查工作,且單份樣品從取樣到判定完成,用時僅10分鐘,這也助力了大宗礦產品通關效率的大幅提升。
“以往進口的大宗礦產品,需要每批次取樣后送往專門的實驗室檢測,至少24小時才能出結果,現在海關在船邊就能快速篩查,大大提升了口岸通關效率。” 天津港遠航礦石碼頭現場調度主任表示。
據介紹,該儀器已建立了全國20多個口岸進口共計1000余批次鐵礦石樣品的識別模型庫,為礦產品鑒別比對工作提供了知識儲備和監管依據。目前利用該儀器,自天津口岸進口的大宗礦產品100%可實現卸貨前固體廢物快速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