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近日,國家電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容和一號?”鐵-鉻液流電池堆量產線投產,每條產線每年可生產5000臺30kW“容和一號?”電池堆,標志著量化供貨的最后堵點已徹底打通,鐵-鉻液流電池儲能技術從實驗室邁入商業應用階段,為電力行業大規模、長時間儲能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鐵-鉻液流電池儲能技術被稱為儲能時間最長、最安全的電化學儲能技術之一,該技術的電解質溶液為水系溶液,不會發生爆炸,可實現功率和容量按需靈活定制,且具有循環壽命長、穩定性好、易回收、運行溫度范圍廣、成本低廉等優勢,完全符合我國大規模、長時間儲能需求的新型電力系統。
2020年底,國家電投成功試制“容和一號?”大容量電池堆,并在河北張家口戰石溝50kW/1.5MWh示范項目上成功應用。截至目前,該示范項目已穩定運行近400天,完成200余次充放電循環,經受了張家口地區-40℃的極寒考驗,為冬奧地區持續穩定存儲、提供清潔電能超過5萬千瓦時。
2017年,國家電投布局儲能產業,進軍鐵-鉻液流電池技術研發領域,開啟了能源央企進軍儲能產業的先河。五年來,國家電投持續加強與科研機構、高校的合作,在技術研發領域穩步向前,孵化北京和瑞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出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鐵-鉻液流電池儲能產品——“容和一號?”,實現了鐵-鉻液流電池儲能技術的產品化、標準化、產品示范驗證及產線建設,打造了完整的鐵-鉻液流電池產業鏈,并在內蒙古霍林河啟動全球首個兆瓦級鐵-鉻液流電池儲能示范項目建設,預計今年年底投產。該項目投產后將再次刷新全球鐵-鉻液流電池儲能系統最大實證容量紀錄。
作為能源央企,國家電投努力打造先進儲能原創技術策源地,堅定不移地貫徹科技強國,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容和一號?”的量產將帶來鐵-鉻液流電池技術的大規模應用,這將對推動我國能源綠色轉型、保障能源安全、推動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測算,每投運1GW(十億瓦特)、儲能時長6小時的鐵-鉻液流電池儲能系統儲能系統,年可增加優質風電和光伏發電上網電量1980GWh,直接減少碳排放量約196萬噸,減少粉塵排放約54萬噸,相當于替代標準燃煤約75萬噸。按照新能源配儲能政策要求,每新建1GW儲能系統可以支持5GW新能源新建并網,按照年利用小時數1500小時計算,間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48萬噸,減少粉塵排放204萬噸,節約標煤286萬噸,為我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3060”目標實現注入科技強勁動力。
位于張家口的全球最大規模250kW儲能示范項目,已穩定運行近400天,根據調度需求完成近200次充放電循環,一次儲能時長可達到6小時。
位于張家口的全球最大規模250kW儲能示范項目內景
(圖片來源:國家電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