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過亞葉
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就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統籌城鄉發展空間、優化鄉村發展布局、嚴格保護生態空間、分類推進鄉村發展等工作,全面提出了新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3年過去了,《規劃》在地方貫徹落實怎么樣?農業農村農民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1月24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羊尖鎮鎮北的嚴家橋村走訪看到,過去這里僅以稻麥生產為農業經濟支柱產業,如今不但實現全程機械化種植,還打造出了一個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產業。
“我們村全村有2000多戶,村民6000多人。2021年,全村村級經濟收入預計超過900萬元,村民年平均收入也可達到3.5萬元左右。這是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將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依靠‘政策+科技+人才’賦能,所帶來的新變化、新發展、新紅利。”無錫市錫山區嚴家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主任朱斌說。
嚴家橋村現有6000多畝耕地,其中稻麥種植超過2200畝。由于屬于基本糧田重點保護區,因此,一直沒有規模發展工業。另外,過去都是靠村民分散種植,最多的農戶也就種10多畝,致使全村農業機械化程度低、經濟效益差、稻麥品質也不高。
如何突破農業生產發展難題,走上綠色、高端、品質農業生產新路,確保農業高產高效,不斷提高村級經濟和農民收入?
近年來,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相關扶持政策出臺,嚴家橋村主動轉變創新農業發展思路,成立全程機械化農機專業合作社,將87%農戶的土地流轉至村集體,重點建設高標準農田。
嚴家橋村還與江蘇省農科院專家團隊合作,共建優質水稻繁育基地,運用全程機械化種植手段,進行統一耕種、統一管理,嚴格把控大米品質,既實現解放了農村勞動力,更確保了村民農業經濟收入。
科學種田,讓嚴家橋村稻麥優質高產,獲得了“江蘇好大米”金獎、無錫市十大農產品品牌等,還成為登上飛機航食的無錫名優土特產。
用朱斌的話來說,“我們通過轉變經營方式,采取‘村企合作’,推行‘農業訂單’,建立起了新型農業產銷模式,使農業風險大大降低,連續多年實現穩定的收益。”
近年來,嚴家橋村每年能夠得到國家和地方相關鄉村振興方面的政策性補貼。去年,僅國家、省和市生態補貼就獲得800萬元左右。
今年1月,按照村委會與農戶簽訂的土地流轉協議,每家每畝獲得800元“紅利”。
嚴家橋村雖遠離城市,地處偏僻之地,在無錫人眼里,卻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地方。該村不但保留了比較完整的全國傳統古村落,也是近代唐氏工商業發祥地、錫劇發源地、教授之鄉等,文化底蘊深厚。
如何發揮生態環境和文化資源優勢,加速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產業?
嚴家橋村黨總支、村委會不等不靠,結合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先后投入2000多萬,重整和提升全村環境,完善公共基礎設施。
結合列入無錫市民房翻建試點工作,全村44個自然村,在不改變古村落原來風情之下,不到一年全部完成黑轉紅,成功入選首批“江蘇省歷史文化名村”、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
“去年,我們引進資源、資本,聯合周邊黃家村、焦言村,在鎮黨委政府支持下,成立嚴家橋農文旅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以現代農耕文化和古村文化為基礎,深入挖掘文化和紅色旅游資源,引進各類人才和能人,重點發展‘文化+農業+旅游’融合新產業。”朱斌說。
嚴家橋農文旅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的周科告訴記者,嚴家橋村堅持把鄉村振興、文化復興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利用“學習強國”App、公眾號、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資源,舉辦稻谷文化節、農耕課堂、直播助農、錫劇匯演等活動,打響了嚴家橋“古韻”“稻香”品牌。
如今,農文旅融合發展有效帶動了創業就業,讓村民增添了“新紅利”。目前,村上有手藝的村民辦起了農家樂、客棧、面館、茶室等。去年,盡管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嚴家橋村全年接待游客數約10萬人次。
(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