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禾
數據表明,我國有超過2億女性受到更年期綜合征的困擾,有接近三成的白領女性,剛過三十歲,就出現不同程度的類似更年期的癥狀。女性在特殊時期的健康問題,影響到個人、家庭、生活與工作,是亟須關注的臨床與社會問題。為更好服務婦女健康,提升公眾對更年期治療理論與臨床應用的認知和關注,近日,由《中醫中國》欄目發起、太陽升醫藥集團協辦的“更年期綜合征經方組方特色與臨證應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原衛生部藥政局副局長張世臣教授,國醫大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柴嵩巖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主任醫師杜捷夫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婦科主任程玲教授,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精神醫學與臨床心理科主任王春雪教授,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科主任閆穎教授等專家參會。《中醫中國》欄目總策劃郭海英主持會議。
受訪者供圖
研討會上,張世臣指出,我國中醫中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中醫需要中藥作為防治疾病的物質力量,中藥的應用需要中醫理論為指導。開展中醫臨床經驗、學術思想研討,從鮮活的臨床經驗中吸取營養,豐富發展中醫藥學,對推動中醫藥進步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現中醫藥的學術騰飛,我國的中醫藥產業才能真正實現從中醫藥大國走向中醫藥強國。
中醫對更年期綜合征的認識和調理,在中醫古籍文獻中早有記載,如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說:“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程玲說,中醫認為更年期綜合征發生的主要病機以腎虛為主,常見的病機有腎陰虛、腎陽虛、腎陰陽兩虛等,使腎陰陽平衡失調而致此病,并可累及心、肝、脾等臟器。臨床根據不同證型,辨證論治,中醫藥治療有優勢,可發揮多環節、多層次、多角度、多靶點作用的特點。
杜捷夫強調,從西醫角度看女性更年期,婦女絕經前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減少而引起一系列功能減退,激素替代療法雖療效肯定,但實際臨床應用還是存在局限性。中醫對疾病的理解與治療理念,更突出整體性,中藥的安全及綜合治療的優勢,在臨床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更年期綜合征已成為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逐漸被社會重視。作為當代著名中醫婦科學家,柴嵩巖在70多年的臨床工作中,對此病的認證、治療、醫囑等方面有獨到見解,她在治療上以補肺氣滋腎精、益陰斂陽、調理氣機之方法,消除或緩解病人的癥狀。
柴嵩巖表示,中醫藥是科學與文化的結合,是一門富有智慧的實踐醫學,我國傳統醫學歷經幾千年仍有頑強的生命力,取決于其實用性和科學性。中醫需要經過一代代人的積累,找尋規律,總結定義、不斷將新定義充實在中醫的傳承發展道路中的一種動態文化。中醫以人為本,尊重生命,遵行科學;以德為先,將治病和醫人融洽地結合起來,德術并重。“中醫藥豐富了人類思想的寶庫。我們要用嚴謹和科學的態度,推動中醫藥產業的健康、良好發展,才是現代中醫藥人應有的社會擔當和責任。”她說。
根據國家睡眠基金會研究統計,大約61%的更年期婦女有睡眠問題,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片段化、早醒、睡眠質量低下,睡眠時間明顯減少等。對此,王春雪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表示,傳統中醫藥學以“寧心安神”為治則,以“安神方藥” 為手段,有防治失眠的一套完整的理論與技術體系,區別于西藥鎮靜催眠藥誘導產生的非生理性睡眠,中藥與中醫心身同治方案均能有效治療絕經期情緒障礙癥狀等。
根據WHO公布資料顯示,中國女性有近40%患有不同程度的婦科疾病,且已婚婦女的患病人數比高達70%。閆穎在研討會上發表了“關黃母顆粒的臨床研究”的學術見解。
“本次研討會探討女性更年期的現狀與對策,擴展了臨床視野,開拓了科研思維,對推動女性更年期的中醫藥治療與防治優勢、中醫藥治療的辨證施治等具有重要意義。”《中醫中國》欄目工作組秘書長、總制片王建榮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