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樹文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西漢時期的鎏金虎鎮(zhèn)、金代的黃地黑彩雁銜蘆葦紋虎枕、金代的秋山玉飾……1月21日,記者走進上海博物館一樓大廳,三件帶有虎元素的文物展臺周邊已經(jīng)吸引了許多人駐足觀看。記者從上海博物館獲悉,自1月18日至2月27日,上海博物館聯(lián)袂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的“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免費對外開放。
本次展覽共展出10件文物(含線上展品),包括本館甄選的6件精品文物,以及來自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的4件交流文物。在一樓大廳,除了虎枕、虎鎮(zhèn)、玉飾三件中國古代文物之外,還有來自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的19世紀青花虎竹圖十二角形盤與青花虎竹紋大盤。
青花虎竹圖十二角形盤。主辦方供圖
據(jù)悉,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早就有崇虎習俗,但其境內(nèi)并不產(chǎn)虎,因此文物中的虎形象往往充滿著別樣的想象異趣,畫中老虎溫和可親,從此次展出的兩件江戶時代伊萬里青花大盤上可見一斑。
青花虎竹圖十二角形盤燒制于日本有田窯(今佐賀縣有田町),內(nèi)壁繪有虎、竹、太湖石、祥云等紋樣,外壁畫牡丹和山茶花紋樣,圈足內(nèi)外各繪弦紋一道。16世紀末,武士家族在宴會時盛行使用大盤擺放菜肴,起初他們用景德鎮(zhèn)等地生產(chǎn)的中國瓷盤。直到17世紀初,有田窯興起后,本土制作生產(chǎn)的大盤漸漸成為日本上流社會餐桌上的奢侈品,此類虎竹圖大盤受到了廣泛青睞而傳世最多。
由于對有田瓷器的需求量遞增,位于有田大外山區(qū)域的志田在18世紀初成為了制作批量瓷器的窯場。19世紀初,志田窯步入全盛期。當時宴席開始在日本的城市富商中流行,高級餐館應運而生,大瓷盤的需求大增。這件青花虎竹紋大盤燒制于志田窯,制作年代約在1810至1840年間。有田窯瓷器大都經(jīng)由附近的伊萬里港運往各地,所以又稱“伊萬里瓷器”。
一樓電子屏將線上展示4件文物,包括上海博物館館藏清代沈銓《花鳥走獸冊》、清代福建漳州《招財納福辟邪年畫》,以及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館藏日本寶歷十二年熊斐《虎圖》與日本享和三年土方稻嶺《猛虎圖》。上海博物館三樓中國歷代繪畫館也將展出館藏元代佚名《白描群仙圖卷》。
針對此次虎年特展,上海博物館將推出讓文物“活”起來的趣味互動視頻和微信表情包,以提升觀眾的沉浸感和參與感。另有兩場特展親子工作坊及可供免費下載的虎年手工活動資源,觀眾可通過親自動手創(chuàng)作來探索文物知識。
今年,上海博物館還將參與支付寶“集五福”活動,展覽中的一件展品將被制成五福彩蛋卡,在春節(jié)中為市民送去新年祝福。同時,上海博物館也將首次與螞蟻鏈合作推出兩款數(shù)字藏品,利用科技鏈接數(shù)字世界,以年輕化的體驗方式傳遞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