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云 通訊員 劉淑艷 馬春梅
“項目實施前,全國大豆、油菜、花生平均畝產約130公斤、135公斤、250公斤左右,項目實施兩年來,項目區內的大豆、油菜、花生畝產分別突破300公斤、210公斤、600公斤,我國主產區大田油料作物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顯著提升?!边@是科技日報記者從1月14日舉行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田油料作物優質輕簡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年度工作總結視頻會上獲悉的。會上,項目首席東北農業大學龔振平教授就該項目的整體進展與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進行了匯報。
據龔振平介紹,該項目屬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主要經濟作物優質高產與產業提質增效科技創新”重點專項中方向9——“大田油料作物優質輕簡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該項目由黑龍江省科技廳作為推薦單位,由東北農業大學作為牽頭單位,聯合國內9家從事大豆、油菜、花生領域研究的優勢單位共同承擔。該項目以大豆、油菜、花生為對象,瞄準單產低、人工成本高、機械化水平低、國際競爭力弱等四大痛點發力。
據統計,大田油料作物項目執行2年以來,篩選了優質豐產高效且適宜機械作業的大豆、油菜、花生品種40個,建立機械作業前提下品種生態適應性評價體系3套,授權發明專利6項,獲軟件著作權2項,發表論文26篇,出版論著3部,完成大田油料作物科普文章24篇,培訓農技人員2777人次,職業農民7925人次。集成機械化優質高效栽培模式9套,并結合模式發布標準9項,其中,黃淮海夏大豆免耕覆秸機械化生產技術、長江流域油菜密植增效種植技術被農業農村部遴選為農業主推技術。獲得省級等獎勵4項。在大豆、油菜和花生主產區建立全程機械化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示范基地50個,輻射推廣810萬畝,創建了多地多點高產典型,提升了主產區的綜合生產能力。通過創新品種評價技術、輕簡高效栽培技術、密植增效調控技術,組裝集成了機械化生產模式,在主產區示范推廣,提升了我國大田油料作物的技術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了我國三大油料作物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
專家認為該項目在適宜機械作業優良的品種篩選與評價、秸稈還田和逆境下的直播全苗和壯苗技術、適宜機械作業的密植群體調控技術、關鍵農機具選型及部件改進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主產區集成組裝了大豆帶狀深松栽培技術模式、大豆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模式、稻草全量還田油菜免耕飛播生產技術模式、直播油菜密植生產技術模式、黃淮花生玉米寬幅間作技術模式和花生防酸化與鈣肥高效利用栽培技術模式等。專家組一致認為項目中品種評價研究與篩選緊扣生產需求,逆境下全苗壯苗技術研究與集成同步推進,滿足生產對新技術模式的需求,形成秸稈還田條件下的高產高效生產技術,契合我國農業在新形勢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示范基地布局合理,對項目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項目相關管理人員表示,該項目的實施顯著促進了主產區大豆、油菜、花生的綜合生產能力,達成了大田油料作物“優質高產、提質增效”的目標;為優化種植結構、增強重要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將對全國油料作物生產起到推動和技術示范引領作用。
(項目組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