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非金屬催化團隊研究員張建、濟南大學教授張昭良與中科院磁性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鐘志誠合作,在耦合場催化領域取得最新研究成果。相關論文發表于《自然—催化》。
非金屬催化團隊多年來致力于多相催化研究,開發用于生物質轉化與典型化工反應的高效多相催化材料。在該研究中,副研究員張業新等獨辟蹊徑,嘗試將非傳統的電加熱方式引入催化燃燒過程,創新發展了碳煙燃燒的電氣化催化方法。研究人員對導電納米金屬氧化物施加低電壓形成貫穿電流,產生電熱效應和電子效應引發與之接觸的碳煙燃燒反應,依托負載鉀的納米氧化錫銻導體催化劑,設計了程序控制電功率線性增長的電氣化策略。在通電初始5分鐘內可完成50%以上的碳煙轉化、燃燒溫度在75℃以下,顯著降低了燃燒溫度對催化劑—碳煙接觸方式的依賴,性能遠優于傳統熱催化反應(50%碳煙轉化率、溫度>300℃)。該方法只需施加低電壓即可實現碳煙的高效催化凈化,擺脫了外加熱源并減少了熱傳遞損失,能耗可降低一到兩個數量級。
研究團隊通過機理研究揭示電流可驅動催化劑晶格氧移動,促進晶格氧與碳煙的反應,從而提升活性結構催化碳煙燃燒活性。此外,團隊還發現了導電催化劑顆粒與碳煙顆粒之間相對的電場力流化效應,即兩種顆粒在電場庫侖力作用下會產生逆向運動,該效應可增強催化劑和碳煙之間的接觸。
催化燃燒電氣化方法突破了傳統熱催化的碳煙起燃溫度限制,有望用于柴油車及油電混動車尾氣后處理,即以車載電源為動力并將電氣化策略集成到電子控制單元,實現碳煙顆粒物排放的實時控制。(秦志偉)
關鍵詞: 納米電熱催化降解技術 傳統熱催化 耦合場催化 碳煙起燃溫度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