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孫鎮江
據初步研究顯示,在全球范圍內傳播的奧密克戎毒株的刺突蛋白發生了32個突變,數量是德爾塔毒株的2倍,其中在病毒與人體細胞首次接觸的部分“受體結合域”的突變達10個,是德爾塔毒株的5倍,具有更強傳播力。
圖片來源:無錫觀察
12月10日和11日,江蘇省宜興市報告確診的2例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到底感染的是哪類新冠病毒?
宜興確診患者為德爾塔變異株
12月17日,記者從江蘇省宜興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了解到,該市2例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均為外省市本土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經無錫市疾控中心采樣并開展基因測序,江蘇省疾控中心對測序結果進行復核,并經中國疾控中心確認,2例無癥狀感染者所感染的新冠病毒均為Delta(德爾塔)變異株,與外省市公布的本土確診病例病毒基因組均高度同源,為同一傳播鏈。
記者注意到,12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通報稱,經過國家衛健委病毒學研究結果確定,近期浙江本土病例(包括寧波)與上海、江蘇兩地疫情病例的病毒基因組序列高度同源,為同一起關聯疫情。
日前,經過寧波市疾控中心病例標本三代測序,結果為德爾塔變異株(AY.4進化分支)華沙株。
常州第二人民醫院感染科相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德爾塔是新冠病毒變異毒株,最早于2020年10月在印度發現,目前仍是很多國家的主要流行毒株。
專家介紹,我國科研團隊通過系統科學的研究分析,已揭示了德爾塔變異株具有潛伏期短、傳播速度快、病毒載量高、核酸轉陰時間長、更易發展為危重癥等特點。
而奧密克戎是新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變異株,與德爾塔變異毒株相比,目前仍沒有完全揭示出其特點和傳播規律,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決不能低估其帶來的新風險。
核酸檢測仍是發現病毒的有效方式
在專家看來,隨著變異毒株的不斷出現,我國現在的核酸檢測仍然是發現病毒的有效方式。
圖片來源:無錫觀察
特別是奧密克戎變異毒株的突變位點是在S蛋白基因上,而我們現在使用的核酸檢測的靶標是ORF1ab基因和N基因,不在其突變區域內,因此核酸檢測仍然是下一步疫情防控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記者了解到,國家衛生健康委高度關注和重視奧密克戎變異株在傳播力、致病性方面的變化,正在組織有關單位密切跟蹤奧密克戎變異株突變、傳染性、致病性以及對疫苗免疫效果影響等最新研究,進行分析研判。
專家認為,一方面要嚴密跟蹤奧密克戎變異株在全球的流行趨勢,繼續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體策略,嚴格落實入境人員和貨物管理,嚴防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輸入和傳播,加大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研究,為我國精準化防控和疫苗研發等工作提供科技支撐。
用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吳良在日前相關新聞發布會上的話來說,“目前,奧密克戎變異株不影響我國現有核酸檢測試劑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而且我國監測體系具備及時發現奧密克戎變異株輸入病例的能力。”
全社會共同抵御風險確保健康
元旦、春節即將來臨,該如何進一步有效阻止疫情擴散,保障廣大市民健康安全?
相關專家提醒,市民應繼續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堅持科學佩戴口罩、接種疫苗、勤洗手、不聚集等有效的防控措施。特別是3至11歲兒童、60歲以上老年人要積極配合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入境人員、高風險崗位人員、重點疫情地區人員要主動申報,配合做好健康監測及分類管理,要堅持非必須不出境,減少不必要出行,毫不松懈、共同抵御新冠病毒變異株帶來的風險。
市民要在遵守疫情防控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不信謠、不傳謠,弘揚正能量。
市民也要每天注重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出現發熱、干咳、乏力、嗅(味)覺減退、鼻塞、流涕、咽痛、結膜炎、肌痛和腹瀉等十大不適癥狀時,立即前往就近的具有發熱門診(診室)的醫療機構就診,如實告知14天活動軌跡及接觸史,就診過程中要做好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圖片來源:無錫觀察
當前,處于封控區內的人員,要嚴格遵守各項管控要求,做到足不出戶,管控區內的人員也要不出小區,人員不得集聚。同時,積極配合健康監測、核酸檢測等工作,不要擅自外出,如違反相關規定引發疫情傳播風險,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宜興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宜興市已采取全方位管控措施:嚴格落實涉疫重點區域管控要求、嚴格落實交通出行疫情防控措施、嚴格落實隔離管控措施、全面加強核酸檢測、嚴格信息報告、嚴格控制各類聚集性活動、嚴格落實單位疫情防控主體責任,全市已連續6天沒有出現新增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