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昌倫 羅俊森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列車駛出那一刻,51歲的蔣偉平沒忍住淚水。
12月3日下午,隨著中老鐵路的開通運營,老撾從“陸鎖國”變為了“陸聯國”。這條中老兩國的“友誼路”背后是眾多中國鐵路建設者5年的努力,來自重慶的蔣偉平就是其中一員。這一天,他期盼已久。
蔣偉平是中鐵八局一公司磨萬鐵路(中老鐵路老撾境內)項目三標三分部的項目經理,家住重慶九龍坡。他作為這個分部的唯一代表,在老撾萬象火車站參加中老鐵路開通儀式。
在通車儀式現場的蔣偉平。(蔣偉平/供圖)
5年前,從老撾萬象到蔣偉平工作的工地,公路距離約270公里,駕車需要7個多小時。而如今,中老鐵路通車,兩地距離縮短至230公里,坐火車到達中老鐵路重點工程項目——瑯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橋,只需要90分鐘左右。
“這座橋合龍比預計工期提前了十個月!”蔣偉平每次說起瑯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橋,都顯得格外激動與自豪。因為“提前十個月”的背后,是“筑路人”在湄公河上創造的奇跡。
湄公河流經老撾瑯勃拉邦省,寫出一個大大的“幾”字后繼續向前奔涌。在這里修建特大橋,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湄公河越是平靜,水下便越暗流洶涌。”蔣偉平說,湄公河瑯勃拉邦水域的暗礁多,船運建筑材料過河,即便船工是熟悉地形的當地人,螺旋槳也有好幾次打在了礁石上。更棘手的是,特大橋所在區域的水下河床,巖層以砂巖為主,巖層較硬,水下基礎開挖困難。
蔣偉平和同事們經過反復研究論證,最終決定采用鋼棧橋和平臺搭設、水下基礎爆破開挖、深水基礎鋼圍堰施工等方式,才讓瑯勃拉邦特大橋在湄公河中“生根”。
蔣偉平說,在湄公河上建特大橋,就是和時間賽跑。
這個時間不僅是工期,還是汛期。
從5月到10月,老撾整整半年都是雨季,雨季的湄公河水流湍急,河面會上漲幾米,施工難度更大了。因此,項目部必須在雨季來臨前保證全部橋墩出水,否則瑯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橋乃至中老鐵路的建設都可能耽誤工期。
所以即使是遇到過節,蔣偉平和同事們都不敢休息。“大家加把勁兒,我們就在工地過節了!”每次過節,蔣偉平都是這樣鼓勵大家。
就這樣,他帶領項目部爭分奪秒,科學施工,“跑”贏了時間。
像蔣偉平這樣的中老鐵路建設者還有很多。中鐵八局一公司磨萬鐵路(中老鐵路老撾境內)三標三分部總工程師黃忠來自重慶長壽。2016年剛來時,他才滿28歲,一待就是4年,妻子張鈺雪還毅然辭去重慶的工作,來到老撾和他并肩作戰,兩人成了工作上的“夫妻檔”。
黃忠記得妻子剛去時水土不服,1米67的她,從90多斤瘦到了80多斤。他心疼不已,妻子卻安慰他“我倆是夫妻,我們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現在,盡管黃忠提前回到了國內,但他無時無刻不在關注中老鐵路的消息。
“我和妻子約好了,等疫情過去,我們一定會搭乘這趟列車,再去老撾看看那片土地。”黃忠說,他們也邀請了老撾的朋友,請他們坐火車來中國,了解中國。
他相信,有了這條鐵路,兩國人民的交流會越來越多,沿線經濟發展會越來越好。